今年是我市经济恢复性增长经受考验、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的一年,我们将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12335”总体部署〔15〕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681”目标任务〔16〕,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全市改革发展新局面。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2017年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如下: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达州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并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克难攻坚、负重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的可喜成绩。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7.1亿元、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7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1500.1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7亿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16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8元、增长9.6%,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精准施策稳增长,经济实现止滑回升。狠抓工业稳增长,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普光净化厂缩短检修时间并持续稳产,南坝净化厂、川投燃机发电等44个项目竣工投产,75户企业升规入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狠抓服务业稳增长,着力解决漏项短项缺项问题,清理规上企业入库118户,培育“小升规”企业98户,督促外地建筑和房地产企业在达登记注册11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狠抓农业稳增长,增加值增速达4.1%。狠抓投资稳增长,大力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集中力量推进30个重大项目和200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83亿元。狠抓消费稳增长,积极参加全省市场拓展“三大活动”〔1〕,大力开展各类促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
坚定不移调结构,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力促工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了转型升级意见和年度工作方案,重点推进了瓮福集团等18户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了川东电缆等40个技改项目,正原微玻纤二期、新达泵阀、曦鸿电子等项目建成投产,悦安华川汽车新厂区开工建设,安凯清洁能源汽车总装车间竣工。力促服务业提档升级,秦巴物流园区、仁和春天等项目加快建设,红星美凯龙、罗浮城市广场等项目建成运营,服务业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巴山大峡谷开工建设,新增国家4A级景区4个,旅游总收入140.5亿元、增长25%;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实现交易额86.5亿元、增长41%。力促现代农业发展,新建农建综合示范区21万亩、高标准农田15.5万亩、特色产业基地10.4万亩,新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力促建筑业和房地产、现代金融、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等优势潜力产业发展,建筑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7%和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3%,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收入突破200亿元。
攻坚克难强基础,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南大梁高速全线贯通,达州新机场、巴万高速、土溪口水库开工建设,营达高速、达宣达开快速通道、6座中型水库加快建设,新改扩建国省干道52.8公里、农村公路1158公里,农网升级改造和宽带乡村工程加快实施。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建设,“五桥六路”〔2〕“七大新区”〔3〕布局展开,凤凰山隧道、金南大桥、环城路二期等加快建设,新增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双百”区域中心城市〔4〕加快形成;大力实施“缓堵保畅”和“五治”“三化”工程〔5〕,打通城区断头路7条,新建停车泊位1.1万个,中心城区PM10、PM2.5分别下降13.7%和8.9%,塔沱片区等旧城改造加快实施,徐家坝收费站改建、塔沱滨河公园、鹿鼎寨公园、莲花湖休闲步道等建成投用,重点街区和道路实现亮化美化,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市云计算中心启动实施,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统筹城镇和新村建设,大竹、渠县撤县设市顺利推进,5个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全域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宣汉南坝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小城镇,撤乡设镇14个,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55个百分点;新建幸福美丽新村300个。
千方百计增动能,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优汰劣去钢铁产能140万吨、煤炭产能105万吨,多措并举去房地产库存57万平方米,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1.26亿元,落实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10亿元。推进“4+2”重点改革〔6〕,城市公交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市区责权体制、环卫市场化管理、城市建管分离改革全面展开,行政效能、目标绩效考核不断优化。推进国企改革,34户市属停破产国企改革全面完成,10类26户国企改革激活方案启动实施。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全面完成。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争取地方政府债券179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88亿元,推广PPP引进社会资本115亿元,川环科技成功上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十个一批”〔7〕措施,组建设立了微玻纤研究院和智能制造学院,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条措施”,新登记市场主体2.4万户。
借势借力激活力,开放合作成果丰硕。大力开展制造业招商,先后举办了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招商洽谈会,全年引进项目156个,到位资金668.9亿元。着眼产业发展需要,切实加强与国内外、央企省企、银政银企、校地校企等深度合作,中捷产业园、玄武岩纤维开发、磷酸盐产业园、铁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正在深入洽谈和合作,与北京信托、成都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多项合作协议,成功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29亿元,与清华大学开展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合作。大力发展外经外贸,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家、海关备案企业21家,合同利用外资1.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
众志成城补短板,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举全市之力打好开局之战,149个贫困村实现退出、12.77万人实现脱贫,年度目标全面完成。认真落实“六个精准”〔8〕“六个一批”〔9〕,全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10〕,完善了脱贫攻坚规划,锁定了决胜目标。明确党政“双组长”负责制,制定实施八项超常措施,压实了工作责任。创新开展“5+1”帮扶机制〔11〕,贫困村驻村帮扶实现全覆盖。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协调127家企业结对帮扶了130个贫困村。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改造贫困户危房1.1万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村通村公路硬化和脱贫人口安全饮水、用电等问题得到解决。加快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9.9亿元,市县共建扶贫基金11.7亿元,帮助5.8万扶持对象落实了产业项目。加强教育和医疗扶贫,减免贫困家庭学生费用3.4亿元,落实医疗“十免四补助”〔12〕6965万元。
坚持不懈惠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民生投入25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9%。认真办理民生实事,九项民生工程、17件民生大事全面兑现,改造棚户区及农村危房3.7万户,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516万人次,新增养老床位2560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启动了绿化达州行动,完成营造林29.6万亩,新增森林6322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31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出口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9所,主城区达州嘉祥等6所学校建成投用,通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搬迁入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图书馆、规划馆、工青妇活动中心等建成开放;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重大传染病防治切实加强,与华西医院合作办医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市体育健儿首次夺得残奥会冠军,成功举办市第三届运动会和残运会。
持之以恒转作风,自身建设切实加强。讲政治守规矩,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委相关规定,“三公”经费下降20%;切实加强政府机关干部的教育管理,坚定地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并采纳各方意见建议,法治政府加快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13〕,取消行政许可事项34项。扎实推进“法律七进”〔14〕,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连续三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正风肃纪持续深化。
同时,我们扎实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交通战备、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文联、科协、统计、档案、保密、气象、地方志等工作,大力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发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达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达州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全市改革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部分传统产业优势减弱,新兴产业处于孕育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然存在,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端化特征明显,转型发展还任重道远;贫困人口面广量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环境保护、教育医疗、食品药品监管、城市管理等与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脱贫攻坚、民生改善任务还十分艰巨;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不廉不勤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依法行政水平和政务服务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不断加以解决。
二、2017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市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做好各方面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自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工作取向,更加注重决胜脱贫攻坚,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振兴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全面改革创新,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全市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9.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以下要求,全力以赴争取更大业绩。
——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针对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等问题,我们将把稳增长作为主要矛盾,精准施策,全力以赴稳产业、稳投资、稳消费,防范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稳的基础上,我们将着力坚持扩总量、提速度与提质量并举,以进促稳,以积极的姿态跳起摸高谋求更大发展,以较高增速在发展中、运动中求稳。全年经济工作将按明显高于预期指标来布置落实。
——坚持提质增效。提质增效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达州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我们将更加注重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开放重组等方式增强传统产业动力,激活存量;千方百计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三大优势潜力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力培育税源财源,不断改善提升财政收入结构和质量。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市委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达州后发追赶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抓住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遇,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达州全面创新和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全面推进有利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激发积极性创造性的改革。坚持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要速度,支持企业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坚持发展为民。发展为民是践行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我们将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不折不扣完成好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抓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让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继续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各位代表!上述目标,既充分考虑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稳定市场信心和增加就业的需要,也充分考虑了宏观经济环境和现实支撑条件,既与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相衔接,又与全市“追赶进位”的要求相匹配,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对困难不退缩,团结奋斗不懈怠,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三、2017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我市经济恢复性增长经受考验、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的一年,我们将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12335”总体部署〔15〕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681”目标任务〔16〕,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全市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系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我市稳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在工业、关键在工业。我们将认真落实工业转型升级意见,细化目标、系统推进,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以上。
聚焦产业集群培育。加快促进中石油铁山坡、麻柳天然气新井勘探开发,抓好精细化工产业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建设,培育能源化工“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微玻纤、玄武岩纤维“两大纤维”及其制品,抓好安凯清洁能源汽车、悦安华川特种车“两车”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健康家电、五金工模具、节能环保装备、智能仪表等产业,培育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两个“百亿产业集群”。积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培育一批“超十亿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实施重点项目落地计划,力争工业招商落地项目100个、到位资金380亿元,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00个、完成工业投资420亿元,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完成技改投资295亿元。启动建设建筑产业园,新增建筑资质企业20户,确保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助力第二产业发展。
聚焦企业和产品培育。实施“五十百千”〔17〕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推动达钢转型发展和普光净化厂满负荷生产,确保2个百亿企业不掉队;加快磷酸盐产业园建设,力促瓮福化工向五十亿级企业迈进;加强西部鞋服、川投燃机发电、正源微玻纤、川环科技、新达泵阀、金恒机械、富士电梯、乐仕达电子等企业培育,新增超十亿元企业2户;做大做强鹏翔电子、立川食品、琦云药业、达欧机械等企业,新增超亿元企业20户;加快推进“成长型”“小升规”企业发展,新培育超千万元企业250户,新增升规入统企业50户。整合优化工业存量,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支持企业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对外合作等方式激发活力,推动结构、质量和效益大提升,新培育示范企业20户,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
聚焦产业园区建设。加强“1+7”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园区互动发展,提升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园区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降低园区要素成本。引导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抓好已建“标准厂房”的招商入驻,提升产业关联度和集聚度。加强对园区“围而不建、建而不产、建成而又停产多年”的项目和企业清理,倒逼项目落实落地和企业转型升级。着手推进“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达川商贸物流园区—达州经开区—达川工业园区—达州空港新区—大竹工业园区”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园区创建国家和省级经开区、高新区。
(二)全面推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是我市经济、财税和就业的重要支撑,我们将继续在强基础、扩规模、上档次、提质量、创品牌、优环境上狠下功夫,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加快重点领域发展。突出发展现代金融业,全面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十条”意见,抓好马踏洞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新增社会融资250亿元,确保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秦巴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联盟“三个龙头”,带动“九大体系”〔18〕建设,打造秦巴地区“无水港”。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业,抓好通川复兴、达川杨柳等商贸集聚区和仁和春天、升华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千方百计将消费留在达州。着力发展旅游业,开展“三年攻坚行动”,办好市第六届旅游业发展大会,抓好八台山—巴山大峡谷、铁山—莲花湖—凤凰山—双鱼湖等片区综合开发,新增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2个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实现旅游总收入170亿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抓好电商集聚区和示范县(区)建设,做实做大做强电商企业,重点解决“买多卖少”“异地企业注册”问题,力争交易额增长45%。支持邮政和快递业发展,加快川东北快递分拨处理中心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引导,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着力提升品牌质量。抢抓全省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19〕的契机,加强对企业创牌引导和培训,支持一批优势企业创著名商标、创星级酒店、创4A和5A级景区等品牌,鼓励其制定行业和产业标准,在做响品牌、输出服务中占据主动。继续抓好大市场、大卖场的改造提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加强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积极适应消费升级,加强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业新业态,着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
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抓好“十亿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服务业完成投资1100亿元。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和引进,新增“小升规”企业100户、限上企业30户。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土地使用、信贷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扶持力度。完善政府、企业、媒体联动的整体宣传推广机制,扩大服务业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机制,继续抓好漏项短项缺项问题的解决,强力推进外地在达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型连锁企业分支机构在达登记注册独立法人,防止产值漏统、税收流失。
(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
夯实农业基础。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完成土地整治20.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新增耕地指标1.8万亩。按照“四区合一”〔20〕模式,继续抓好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土溪口、白岩滩、石峡子等在建大中型水库建设,加快实施宝石桥水库等中型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万源寨子河水库,积极做好固军、李家梁、大义、斑竹沟等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调优农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围绕“米袋子”“菜篮子”农产品安全供给,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突出发展“3+6”〔21〕优势特色农业,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5万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及“红黑名单”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创建。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发展加工贸易。坚持“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思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双培育工程”,推动农业种养加销组织化、信息化、品牌化。抓好知名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招商,加强在谈企业的跟踪落实,争取2-3家落地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实现突破性发展。加强对本地名优品牌企业的培育和整合,强化加工和贸易企业与基地合作,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特色品牌,创建省级以上“三品一标”〔22〕名优品牌15个。
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23〕办法,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监管运行中心。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多渠道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推广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试点。做好第三次农业普查。
(四)统筹推进城乡基础建设。我们将抓住全域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继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促进市域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达州新机场、营达和巴万高速、达宣和达开快速通道、通川环城产业大道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市绕城高速西段、万源至八台和达渠快速通道、国道210市过境段三期等项目,启动成南达万高铁、巴达和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达州高铁站、八台山至巴山大峡谷和大竹至百节快速通道、渠江航道升级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西渝高铁过境达州。抓好能源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北外环至经开区输气管线,积极推进宣汉至万源输气管线建设,建成宣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信息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创建、市云计算中心建设,完成“宽带乡村”工程建设。
抓好中心城区建设。围绕构建“双百”区域中心大城市,突出抓好北城滨江、马踏洞、莲花湖、三里坪、长田坝等新区开发,加快建设环城路二期、金南大道、河市大道、南北三号干道南延线,开工建设机场大道、环城路三期和柳家坝、徐家坝、野茅溪、中坝大桥,确保金南大桥、凤凰山隧道建成投用,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纵深推进缓堵保畅和“五治”“三化”工程,优化完善公交线路、站点和运力结构,新建停车泊位1万个,抓好塔沱、火车站、南坝、川鼓等片区棚改,开工建设快速通道改造、大寨子公园二期、莲花湖湿地生态修复、达川文化体育公园等工程,打造大北街片区商业示范街,建成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推进铁路沿线和主城区进出口通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统筹城镇新村建设。重点抓好县城新区开发和产业新城建设,同步完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Ⅰ型、Ⅱ型小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大竹宜居县城、海绵城市试点。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提升集聚吸纳能力,确保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新村建设“1+5”工程〔24〕和村落改造“5+1”工程〔25〕,建设幸福美丽新村350个,力争2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省级“四好村”、3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市级“四好村”。
(五)聚力推进脱贫攻坚。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抓紧抓实,坚决确保实现通川区摘帽、308个贫困村退出、15.2万人脱贫。
着力改善基础条件。严格执行建房标准和补助政策,突出抓好3.7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3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加快推进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308个贫困村通村公路实现硬化、网络实现全覆盖和15.2万脱贫群众安全饮水、用电等问题得到解决。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贫困地区,以大农产品加工和贸易解决农村产业同质化问题,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大发展。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用好“三大”扶贫基金,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加强技能培训和自力更生引导,确保符合条件的计划脱贫户发展1个增收产业或1人实现就业。大力开展电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走出大山。狠抓旅游扶贫,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加强金融扶贫,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和小额信贷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
加强重点人群保障。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标准线和国家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确保低保兜底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加大教育帮扶力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15年免费教育。深入推进“健康扶贫行动”,认真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百分之百”〔26〕卫生扶贫政策,加快推动贫困地区医院软硬件达标。加大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因灾致贫返贫、因病致贫返贫、因贫辍学等问题。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严格执行八条超常措施,完善“5+1”帮扶机制,加强专项督促检查,强化县市区主体责任,确保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任务责任等落实到位。持续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贫困户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因户因人施策。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扶贫信息系统建设,适时监测脱贫对象、扶贫项目。完善深化第三方评估,确保真扶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