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舞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在美国,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和来自非洲的奴隶将各自家乡的民族舞蹈带到了美国,两个不同地区的舞蹈在美国文化大熔炉里进行了融合,最后形成了“踢踏舞”。
特色:
踢踏舞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舞者穿着脚掌带有金属片的舞鞋,在木制地板上用灵活多变的舞步进行表演。这里“灵活多变”的舞步指的是,踢踏舞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舞步章程和舞姿规范,舞者可以自由发挥,形式多样,只要切合音乐的节奏感即可。节奏感和自由是踢踏舞表演中极其重要的原则。
发展与流派:
正所谓“合久必分”,随着踢踏舞的发展与流行范围逐步扩大,踢踏舞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美国本土派——最古老、最原始、最淳朴。这一学派的踢踏舞大多重在脚下动作的炫技,对上身姿态等几乎没什么要求,常可见于街头斗舞。
美国百老汇派——欢乐祥和,载歌载舞。为了配合百老汇其他演出以及百老汇整体风格,踢踏舞在百老汇进行了部分调整,比如说上身某些不太漂亮的姿态被修饰得更加有美感。总体而言百老汇派踢踏舞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欢乐气氛。
英国派——带着芭蕾的优雅和绅士的温柔。英国式的踢踏舞就像英国绅士一样温文尔雅,舞步中也增加了旋转、滑步等的比重(看起来有点像交谊舞的说),另外上身要求优雅得体。
爱尔兰派——爱尔兰的踢踏舞大概是最为观众们所熟知的一个流派了:在《大河之舞》大火之下,许多观众都感受到了爱尔兰踢踏舞独特的魅力。爱尔兰踢踏舞的特点非常鲜明:舞者上身几乎没有动作,双手自然下垂,贴于髋部,下半身双脚总是保持交叉的姿势(45 度)。此外爱尔兰式踢踏又有软鞋及硬鞋的分别,女生所穿的软鞋类似于芭蕾舞软鞋,并不会发出声音;而男生的硬鞋则可以发出清脆的声响来。
踢踏舞是爱尔兰民间舞和其他舞蹈结合的产物,因而踢踏舞在爱尔兰也有特别的地位,许许多多爱尔兰踢踏舞编导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其中就有上世纪90年代在爱尔兰国内与《大河之舞》一同脱颖而出的舞剧《命运之舞》。值得一提的是,在《命运之舞》中编导和舞者对传统的爱尔兰踢踏舞进行了改进,加入了一些上半身的动作。另外舞剧中还有各种流行现代元素的加入,整部作品显得时尚、新颖和特别。《纽约地铁报》称这部作品“把爱尔兰舞蹈的多元化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