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之静脉输液和输血法

发布时间:2017-04-14 00:00:00 编辑:吴健敏 手机版

  静脉输液的目的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等病人。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静脉输液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静脉输液法

  (一)静脉输液的目的

  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常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等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能。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不能经口进食等病人。

  3.输入药物,达到控制感染、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各种中毒、严重感染等病人。

  4.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常用于抢救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5.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常用溶液和作用

  1.晶体溶液

  (1)葡萄糖溶液:常用的是5%葡萄糖溶液及10%葡萄糖溶液,可供给水分和热能。

  (2)等渗电解质溶液:供给水分、电解质,常用的有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等溶液。

  (3)碱性溶液:可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常用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溶液等。

  (4)高渗溶液:用于利尿脱水,常用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等溶液。

  2.胶体溶液

  (1)右旋糖酐:常用的溶液分两种:①中分子右旋糖酐: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②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

  (2)代血浆:增加血浆渗透压及循环血量,常用羟乙基淀粉(706)、氧化聚明胶和聚维酮等溶液。可在急性大出血时与全血共用。

  (3)浓缩白蛋白注射液:可提高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4)水解蛋白注射液:用以补充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组织修复。

  3.静脉营养液 用于供给病人热能,维持正氮平衡,补充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常用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三)常用静脉输液法

  1.周围静脉输液法 包括密闭式输液法、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1)操作方法

  1)密闭式输液法

  ①根据医嘱,带止血带、输液架至病人床旁,呼唤病人进行核对,向清醒病人解释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合作,选择合适的静脉,调节输液架高度,嘱病人排便、排尿。

  ②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填写输液卡、备药。认真核对药物的名称、浓度、剂量和有效期,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破裂现象,对光线检查药液的质量,观察有无浑浊、沉淀、絮状物等。去除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瓶套,常规消毒瓶口,按医嘱加入所需药物后应再将药液检查一次。将填好的输液卡倒贴在输液瓶上。

  ③检查输液器在有效期之内,型号合适,外包装无破损、密封良好;打开输液器,关闭调节器,将输液器针头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整理。再次查对,并请两人核对。

  ④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病人,作好解释。

  ⑤倒挂输液瓶于输液架上,进行第一次排气。将茂菲滴管倒置,并用手挤压,然后松开,待茂菲滴管内液面达1/3~2/3满,关闭调节器(或用拇指反折滴管下的输液管),将茂菲滴管顺置后打开调节器(或松开拇指),使药液顺输液管缓慢流下至输液管与头皮针相交处,关闭调节器。

  ⑥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选好输液部位,垫小垫枕,扎止血带,选择静脉,确定穿刺点,注意避开关节及静脉瓣,松开止血带。

  ⑦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备输液贴,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⑧再次查对,进行二次排气。去除头皮针针帽,打开调节器,排尽空气,关闭调节器,检查无气泡。

  ⑨进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再将针头平行进入少许,固定针柄,“三松”(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嘱病人松拳)。如输液通畅,即可用输液贴固定。

  ⑩调节滴速: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

  ⑾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再次查对,交代注意事项,如不可随意调节滴速,注意保护输液部位,如发现溶液不滴、输液部位肿胀、疼痛及全身不适应,及时呼叫(将呼叫器放在病人易取处),以便及时处理。

  ⑿整理床单位,清理消毒用物。

  ⒀洗手,记录输液时间、滴速,护士签全名。

  ⒁在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随时观察病人反应及输液情况。

  ⒂如需连续输液,应及时更换输液瓶。其方法为:查对后,先去除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瓶套,常规消毒瓶塞后,按医嘱加入所需药物,挂于输液架上,从第一瓶内拔出输液针头,插入第二瓶内,待输液畅通后方可离开病人。每次更换均应记录。

  ⒃输液完毕,关闭调节器,除去输液贴,用无菌纱布轻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至不出血。

  ⒄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淸理消毒用物,洗手,记录。

  2)静脉留置针输液法:静脉留置针外套管的材料与血管相容性好,且柔软、无刺激,可减少穿刺的次数,有利于保护静脉,减轻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持静脉的畅通,便于治疗和抢救,从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适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及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

  ①按密闭式输液法核对、检查、准备,插好输液器并排尽空气。

  ②检查静脉留置针和敷贴的型号合适、在有效期内、包装完好不漏气,打开备用。

  ③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选好输液部位,垫小垫枕,选择粗、直、弹性好、淸晰的静脉,确定穿刺点,在其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

  ④取出静脉留置针,把输液器上的头皮针全部插入肝素帽,取下护针帽,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以免粘连,调整针头斜面,并排尽空气。

  ⑤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绷紧皮肤,手持针翼,以15°~30°角直接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少许,撤针芯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内,松开止血带和调节器,嘱病人松拳,待输液通畅后退出针芯。

  ⑥用无菌透明敷贴妥善固定导管,并在透明膜上记录留置日期、时间。

  ⑦整理与记录同密闭式输液法。

  ⑧输液完毕,抽好封管液,正确封管。关闭调节器,将抽好封管液的注射器与输液针头相接,将封管液注入静脉,一边推注一边退针,直至针头全部退出,以确保正压封管。

  ⑨再次输液,常规消毒肝素帽胶塞,把排好气的输液器头皮针全部刺入即可。

  ⑩输液时要加强巡视,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并观察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⑾停止输液,同密闭式输液法拔针。

  (2)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对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注意保护静脉,合理使用,一般先从四肢远端小静脉开始。

  3)根据病情、用药原则、药物性质,有计划地安排药物输液的顺序。如需加入药物,应注意配伍禁忌,合理安排,以尽快达到治疗目的。

  4)输液前必须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输液中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液完应及时拔针,以预防空气栓塞。

  5)进针后,应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再输入药液,以免造成组织损害。如需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宜充分稀释,并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输完应再输入一定量的0.9%氯化钠溶液,以保护静脉。

  6)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严密观察输液情况,注意有无局部或全身反应,以便及时处理输液故障及输液反应。

  7)保持输液器及药液的无菌状态,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每日更换输液器。

  8)防止交叉感染,应做到“一人一巾一带”,即每人一块治疗巾(或小垫)和一条止血带。

  9)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最多不超过7天,并注意保护相应肢体,一旦发现针管内有回血,应立即用肝素液冲洗,以免堵塞管腔。

  2.颈外静脉插管输液法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位置较固定,且行径表浅,易于穿刺,可以输液,但不宜多次穿刺。

  (1)目的

  1)需要长期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的病人。

  2)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病人,用以测量中心静脉压。

  3)长期静脉内滴注高浓度的、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采用静脉营养疗法的病人。

  (2)穿刺部位:在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的上1/3处,颈外静脉外侧缘进针。

  (3)用物:注射盘:另加1%普鲁卡因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无菌手套、宽胶布(2cm ×3cm)或无菌敷贴、火柴、酒精灯;无菌穿刺包;其他用物与周围静脉输液法相同。

  (4)操作方法

  1)按密闭式输液法核对、检查、准备,插好输液器并排尽空气。

  2)协助病人取去枕平卧位,将头部转向对侧,肩下垫小枕,以使颈部伸直,充分暴露穿刺点,选择穿刺点并定位。

  3)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打开无菌穿刺包,戴无菌手套,铺好洞巾。

  4)用1%普鲁卡因在预定穿刺处作局部麻醉,用10ml注射器抽吸0.9%氯化钠溶液,以平针头连接硅胶管,并排尽空气备用。

  5)穿刺前用刀片尖端刺破穿刺部位皮肤,以减少进针阻力。

  6)助手以手指按压颈静脉三角处,以阻断血流使静脉充盈。操作者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进入皮肤后改为25°角,沿颈外静脉方向刺入,见回血后,立即用左手拇指按住针栓孔,右手持备好的硅胶管快速由针孔插入约10cm,插管同时助手持注射器,一边抽回血一边缓慢注入0.9%氯化钠溶液。确定硅胶管确实在血管内,可退出穿刺针,撤去洞巾,接上输液器及肝素帽,输入液体。

  7)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固定针栓及肝素帽;调节合适滴速。

  8)输液完毕,同静脉留置针输液法进行封管,并妥善固定。

  9)再次输液时,先要检查导管是否在静脉内,再常规消毒肝素帽,接上输液器即可。

  10)停止输液需拔管时,应接上注射器,边抽吸,边拔管,以防残留血块及空气进入静脉。拔管后穿刺点应加压数分钟,最后用75%乙醇消毒穿刺点,覆盖无菌纱布。

  (5)注意事项

  1)置管后,如发现硅胶管内有回血,应立即用肝素液冲洗,以免堵塞管腔。

  2)每天更换敷料,并用碘附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3)拔管时,应注意动作轻柔,以免硅胶管折断。

  (四)输液速度的调节

  1.调节输液速度的原则

  (1)输液速度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进行调节,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

  (2)对年老、体弱、婴幼儿、有心肺疾患的病人输入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输液速度可适当加快。

  (3)一般溶液输入速度可稍快;而高渗盐水、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输入速度宜慢。

  2.输液速度的计算 在输液过程中,溶液每毫升的滴数(滴/毫升)称为该输液器的滴系数。各厂家生产的输液器滴系数不同,临床常用的有10、15、20、50等几种型号。静脉输液的速度及输液所用时间的计算方法如下:

  (1)已知输入液体的总量和预计输完所用的时间,求每分钟滴数。

  毎分钟滴速=液体的总量(ml) ×滴系数(滴/毫升)/输液所用时间(min)

  (2)已知输入液体的总量和每分钟滴数,求输完液体所用的时间。

  输液所用时间(h)=[液体的总量(ml) ×滴系数(滴/毫升)]/[每分钟滴数(滴/分)×60(min)]

  3.输液泵的使用 临床上有些病人需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如危重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疗及抢救等。使用输液泵可将药液均匀、精确、持续地输入病人体内,常用于输入升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使用时,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定输液速度、输液总量,以达到调节滴速、控制入量、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常见输液故障和处理

  1.溶液不滴

  (1)针头滑出静脉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应拔针并更换针头,另选静脉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静脉壁:表现为液体滴入不畅或不滴;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

  (3)确定针头阻塞:表现为药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有阻力,且无回血,可确定针头阻塞;应拔针并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4)压力过低:由于输液瓶位置过低、病人肢体抬举过高或周围循环不良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架高度,以升高输液瓶,加大压力,或放低病人肢体。

  (5)静脉痉挛:由于病人所穿刺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冷环境中,或所输入的药液温度过低,导致静脉痉挛;可进行局部热敷、按摩,使静脉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2.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1)如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将输液瓶取下并倾斜,使瓶内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即可挂回输液架上,继续输液。

  (2)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夹闭滴管上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待液面降至所需高度时,将调节孔关闭,并松开上端的输液管。也可采用与滴管侧壁无调节孔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3.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1)不论滴管侧壁有无调节孔,均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待滴管内液面升至所需高度时,即可松开下端输液管,继续输液。

  (2)如滴管侧壁有调节孔,还可夹闭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打开调节孔,当液面升高至所需高度时,即可关闭调节孔,松开下端输液管,继续输液。

  4.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输液过程中,如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茂菲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输液器。

  (六)输液微粒污染

  1.概念 指在输液过程中,将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这些微粒直径多在1~15μm,少数在50~300μm。

  2.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液体中微粒过多,直接堵塞血管,造成血管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微粒本身作为抗原,引起发热反应、静脉炎等输液反应。

  (3)微粒可因巨噬细胞增殖包围造成肉芽肿,易受微粒阻塞损害的有肺、脑、肝、肾等部位。

  3.微粒污染的来源

  (1)药液生产的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不洁净的空气、水或工艺过程中的污染。

  (2)盛放药液的容器不洁净。

  (3)输液器不洁净。

  (4)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输液环境不洁净,切割安瓿、开启瓶塞、反复穿刺橡胶瓶塞等。

  4.预防和消除微粒污染的措施

  (1)保持输液环境中的空气净化。如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输液前的配液及添加药液的工作,定期对病室进行空气消毒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的数量。

  (2)选用有过滤装置的输液器。

  (3)对输入药液及包装进行严格查对。

  (4)输入药液最好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5)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输液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应严格操作规程,防止因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污染。

  (6)选用工艺及技术先进厂家的制剂。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主要表现为发冷、寒战及发热,轻症病人体温在38℃左右,可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严重病人寒战后,体温可高达41℃,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全身不适症状。

  (2)原因:发热反应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见于输液器灭菌不彻底或再次被污染,有效期已过;输入的液体或药物制剂不纯、消毒灭菌不彻底或已经过期、变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的标签、有效期、外包装及药液质量;严格检查输液器的生产日期、有效期及外包装是否完好、不漏气。

  2)反应轻的病人可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液,立即与医生联系。

  3)密切观察病情及体温变化。

  4)对症处理: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对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

  5)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6)保留剩余药液及输液器,以便进行检测,查找原因。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心律不齐。

  (2)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量过多,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对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年老体弱的病人和婴幼儿更应慎重,并密切观察。

  2)发现肺水肿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3)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血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4)给予高流量吸氧,使肺泡内压力增高,从而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可将湿化瓶内放入20%~30%乙醇,再进行氧气吸入,因为乙醇可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药、平喘药、强心剂、利尿剂等。

  6)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给四肢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动脉血流保持通畅),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要求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当症状缓解后,再逐渐解除止血带。

  7)作好心理护理:支持安慰病人,以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3.静脉炎

  (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原因: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留置管,或导管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炎症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3)护理措施: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输液前应充分稀释,并减慢输液速度,防止药物溢出静脉外;静脉使用应有计划,经常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无刺激或刺激性小的导管,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2)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4)超短波理疗。

  5)如同时合并感染,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1)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伴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2)原因:由于输液前管内空气未排尽,输液导管连接不紧密或有裂隙;连续输液过程中,未及时添加药液或添加后未及时排尽空气;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专人在旁看守,均可导致空气进入静脉,发生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可随血流先进入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随着心脏的收缩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并将输液管内的空气排尽;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以便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液,发现药液输完及时拔针;当加压输液、输血时,应安排专人看守,并严密观察,不得擅自离开病人。

  2)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进行抢救,立即使病人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因为头低足高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腔内压力,而减少空气进入静脉。

  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使气泡向上飘移至右心室尖部,以避开肺动脉入口,并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被混成泡沫,使较大的气泡破碎,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静脉输血法

  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称为静脉输血法。

  (一)目的

  1.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心排出量,提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常用于失血、失液导致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的病人。

  2.补充血红蛋白,促进携氧功能,纠正贫血。常用于严重贫血病人。

  3.补充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常用于严重感染的病人等。

  4.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常用于低蛋白血症的病人。

  5.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利于止血,可预防及控制出血。常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

  (二)血液制品的种类

  1.全血

  (1)新鲜血:基本保留了血液中原有的所有成分。主要适用于血液病病人,可补充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2)库存血:指保存在4℃冰箱内,有效期2~3周的血液。库存血仅保留了血液中的血细胞及血浆蛋白,且时间越长,血液成分变化越大,即出现酸性增加,钾离子浓度越高,因此大量输注库存血,可导致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3)自体输血:自体输血不需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还可节省血源、防止输血反应。方法有:

  1)术中失血回输:利用血液回收装置,对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多的病人,如脾切除、宫外孕等手术,将腹腔内的血液经收集、抗凝、过滤、洗涤后,再经静脉回输给病人。

  2)术前预存自体血:对身体一般情况较好,符合自身输血条件的病人,在手术前2~3周内,定期反复采集血液保存,待手术需要时再回输。如进行体外循环的病人。

  2.成分血 是指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加以分离提纯,加工成各种高浓度的血液制品,再根据病人治疗需要,有针对性地输入有关血液成分。成分输血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输血方法。优点:纯度高,体积小,可节约血源,一血多用,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便于保存及运输。

  常用的成分血有:

  (1)红细胞

  1)浓缩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指新鲜全血分离血浆后剩余的部分,仍含有少量血浆。适用于血容量正常而需补充红细胞的贫血病人。

  2)洗涤红细胞:指红细胞经0.9%氯化钠溶液三次洗涤后,再加入适量0.9%氯化钠溶液而成。适用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脏器移植术后、需反复输血的病人等。

  3)红细胞悬液:指全血经离心提取血浆后的红细胞加入等量红细胞保养液制成。适用于战地急救和中、小手术病人。

  (2)白细胞浓缩悬液:指新鲜全血经离心后所取的白膜层白细胞。要求保存于4℃环境,48小时内有效。适用于粒细胞缺乏合并严重感染的病人。

  (3)血小板浓缩悬液:指新鲜全血经离心后所得。要求保存于22℃环境,24小时内有效。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病人。

  (4)血浆:血浆是指全血经分离后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为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也无凝集原,且保存期较长。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新鲜血浆:包含正常量的全部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病人。

  2)保存血浆:适用于低血容量、低血浆蛋白的病人。

  3)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保存在-30℃低温下,有效期为1年;应用时先放在37℃温水中融化。

  4)干燥血浆:使用时可加适量0.9%氯化钠溶液或0.1%枸橼酸钠溶液进行溶解。

  (5)其他血液制品

  1)白蛋白液:从血浆中提取制成,临床上常用的是5%白蛋白液。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浆蛋白。适用于低蛋白血症病人。

  2)纤维蛋白原:适用于纤维蛋白缺乏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人。

  3)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适用于血友病病人。

  (三)静脉输血法

  1.输血前准备

  (1)备血: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2ml,与已填写的输血申请单一并送交血库,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静脉输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制品必须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入血浆前须作血型鉴定。

  (2)取血:根据医嘱凭取血单取血,同时应与血库人员共同进行“三查八对”,“三查”即查对血液制品的有效期、血液制品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对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瓶)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的种类及剂量。查对准确无误,护士在交叉配血单上签全名,方可取回使用。

  (3)取血后:血制品从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血制品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导致输血反应;取回的血制品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一般应在4小时内输完。

  (4)输血前:血制品取回病区后,在输血前应与另一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输入。

  2.直接输血法

  (1)概念:将供血者血液抽出后,立即输给病人的方法称为直接输血法。适用于无血库而病人又急需输血时,以及婴幼儿的少量输血。

  (2)用物:在静脉注射的基础上,加数支50ml注射器(根据输血量准备),3.8%枸橼酸钠溶液(每50ml血液中加3.8%枸橼酸钠溶液5ml)。

  (3)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携至床前。

  2)根据医嘱,认真核对病人的床号、供血者及病人的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作好供血者及病人的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

  3)协助供血者和病人分别取仰卧位,并露出一侧手臂。选择粗大静脉(多选肘正中静脉),将血压计袖带在供血者上臂缠好,充好气并维持压力在100mmHg左右,以阻断静脉血通过。

  4)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按静脉穿刺法抽取供血者的静脉血,立即按静脉注射法直接输给病人。操作时需要三人合作,一人抽血,一人传递,另一人输血,如此连续进行。在连续抽血时,不必拔出针头,只需更换注射器,并在更换时放松血压计袖带,用手指压住静脉前端,以减少出血。

  5)输血过程中,应注意从供血者静脉内抽血不可过急过快,向病人静脉内推注也不可过快,并随时观察供血者及病人的情况,倾听其主诉。

  6)输血结束,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压迫片刻至不出血为止。

  7)安置病人及供血者,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并记录。

  3.间接输血法 将抽出的供血者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给病人的方法称为间接输血法。

  (1)用物:同密闭式静脉输液法,但以输血器代替输液器(输血器的茂菲滴管内有滤网),按医嘱备血液制品,0.9%氯化钠溶液。

  (2)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备齐用物,做好准备,仔细查对。

  2)携物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病人合作。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按密闭式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先输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

  4)两位护士再仔细进行“三查八对”,认真核对血液。

  5)打开贮血袋外封口,取出贮血袋,将血液轻轻摇匀,确定0.9%氯化钠溶液滴入通畅后,将贮血袋挂于输液架上。

  6)用止血钳夹住塑料管根部,常规消毒套有橡胶管的部分,拔出输血管插瓶针头,插入已消毒的橡胶管处的中点,注意用力要适当,以防刺出管外,然后松开止血钳。

  7)调节输血速度,开始宜慢,应少于20滴/分;然后观察10~15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需要调节滴速,成人一般40~60滴/分,老人及儿童酌情减少。

  8)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9)血液输完后,再继续输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使输血管内的血液全部输完,拔针,按压时间应长于静脉输液,直至不出血。

  10)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1)洗手,记录输血时间、种类、剂量、血型、血袋号、有无输血反应等。

  4.注意事项

  (1)采集血标本须根据医嘱及输血申请单,且每次只能为一位病人采集,严禁同时采集两位以上病人的血标本。

  (2)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输血时必须经两人查对方可输入。

  (3)库存血输入前必须认真检查其质量。正常库存血分为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红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层界限清楚,无凝块;如血细胞呈暗紫色,血浆变红,血浆与血细胞的界限不清,有明显血凝块,提示血液可能溶血,不可再使用。

  (4)输血前、后及输两袋血液之间,应输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5)血制品中不能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如钙剂、高渗或低渗溶液、酸性或碱性药物,以防止血制品变质,出现血液凝集或溶解。

  (6)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如发生严重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并保留余血以备检查分析原因。

  (7)冷藏血制品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引起不良反应。

  (8)加压输血时,必须有专人看护,以防血液输完后导致空气栓塞。

  (四)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开始病人有发冷、寒战,继而体温升高,可达38~41℃以上,持续时间由30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2)原因

  1)主要与致热原有关,如血制品、保养液或输血器等被致热原污染,导致致热原进入血液,输血后即可发生发热反应。

  2)输血过程中,操作者违反无菌原则,造成污染而引起发热反应。

  3)多次输血后,病人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引起发热反应。

  (3)护理措施

  1)预防:去除致热原,严格管理血液制品及输血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污染。

  2)出现发热反应时,症状轻的病人可减慢输血速度或暂停输血,一般症状可自行缓解;症状较严重的病人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生,以便处理。

  3)对症处理:病人如有寒战,应注意保暖,给热饮料,或加盖被;如出现高热,应给予物理降温。

  4)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5)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6)保留余血及输血器等,以便查明原因。

  2.过敏反应

  (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的过敏反应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其表现轻重不一,一般症状出现越早,反应越严重;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可在局部或全身出现,也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水肿;严重者可因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2)原因

  1)病人为过敏体质,所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过敏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2)所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献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等。

  3)因多次输血的病人,体内已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此抗体和抗原发生相互作用而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3)护理措施

  1)预防:①加强对供血者的选择、管理及教育。如不选用有过敏史的供血者;供血者在献血前4小时内,不宜进食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可饮糖水或少量清淡饮食;且不宜服用易致敏的药物,以免血中含有致敏物质。②对有过敏史的病人,可在输血前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2)发生过敏反应,轻者可减慢滴速,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

  3)对症处理:如有呼吸困难,应给予氧气吸入;如有喉头水肿并伴严重呼吸困难,应配合气管插管或进行气管切开;如出现循环衰竭,应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

  4)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5)遵医嘱给药,可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或给予异丙嗪、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

  6)保留余血及输血器等,以便查明原因。

  3.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由于所输入血的红细胞和病人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1)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通常输入10~15ml血后,病人即可出现症状。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开始阶段:由于病人血浆中的凝集素和所输血中红细胞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导致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从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病人表现为头胀痛、四肢麻木、胸闷、腰背部剧烈疼痛等。

  2)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病人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

  3)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从而阻塞肾小管;同时由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使肾小管内皮细胞缺血、缺氧,致坏死脱落,进一步使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急性肾衰竭症状,表现为少尿、无尿,严重者可致死亡。

  (2)原因

  1)输入异型血:即供血者与病人ABO血型不符而造成的溶血。一般反应迅速,症状发生快,后果也较严重。

  2)输入变质血: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解变质,如血液贮存过久、血液保存时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受到剧烈震荡、血液被污染等;另外,血液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加入对pH有影响的药物等,均可致血液中红细胞被大量破坏。

  3)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Rh阴性的病人首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仅在血清中产生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的血液时,才会发生溶血反应。因此,Rh血型不合所致的溶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后几小时至几天,且反应较慢,症状较轻,也较少发生。

  (3)护理措施

  1)预防:加强责任心,认真作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三查八对”,认真履行操作规程,做好输血前的核对工作,以避免发生差错;严格执行血液采集、保存的要求,以防血液变质。

  2)发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保留余血,并采集病人血标本,重新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3)维持静脉通道,以备急救时静脉给药。

  4)保护肾脏:可行双侧腰部封闭,或用热水袋在双侧肾区进行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5)碱化尿液:遵医嘱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使尿液碱化,增加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以减少结晶,防止阻塞肾小管。

  6)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一旦出现尿少、尿闭,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如出现休克症状,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抢救。

  7)做好心理护理,关心安慰病人,以缓解病人的焦虑及恐惧。

  4.大量输血后反应 大量输血是指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大于或相当于病人的血液总量。常见的有肺水肿、出血倾向、枸橼酸钠中毒反应、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等。

  (1)肺水肿(心脏负荷过重):其临床表现、原因及护理措施与静脉输液反应相同。

  (2)出血倾向

  1)临床表现: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如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出现大块瘀斑、手术伤口或切口处渗血、牙龈出血等。

  2)原因:由于长期反复输入库存血或短时间大量输入库存血所引起。因为库存血中的血小板基本已被破坏,凝血因子不足,使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

  3)护理措施:①预防:如大量输库存血,应间隔输入新鲜血液、血小板浓缩悬液或凝血因子,以防发生出血;②密切观察病人出血倾向,注意皮肤、黏膜及伤口处有无出血,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改变。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临床表现:病人出现手足抽搐、出血倾向、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骤停等。

  2)原因:库存血中含有枸橼酸钠,随病人静脉输血而进入体内,正常情况下枸橼酸钠在肝内很快代谢,因此血液输入缓慢不引起中毒;当大量输入库存血时,进入体内的枸橼酸钠也过量,如病人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未完全氧化,即可与血中游离钙结合,使血钙下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降低、血管收缩不良、心肌收缩无力等。

  3)护理措施:①预防:每输入库存血超过1000ml时,可遵医嘱给予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静脉注射,以补充钙离子,减少低血钙的发生;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病人输血后的反应。

  (4)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因库存血随保留时间的延长,会出现酸性增加,钾离子浓度升高,故大量输入库存血,可导致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5.其他反应

  (1)空气栓塞:其临床症状、原因、护理措施与静脉输液反应相同。

  (2)输血传染的疾病:供血者的某些疾病通过静脉输血传播给病人,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等。对此类反应,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如通过净化血源,加强供血者的管理,严格检测血液,以确保血液质量,减少疾病的传播。

  (3)细菌污染反应:任何环节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均可导致血液被细菌污染。

本文已影响86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