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5-11 00:00:00 编辑:肖兰 手机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深远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在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民族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深远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影响着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服饰、道具和韵律等方面的特色,每个民族的舞蹈中所展示的身体动作、体态、步法、韵律等的不同风格特点,都可以追溯到其本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深远和厚重的民族文化,在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些形式各异的民间舞蹈都展现了本民族的形态和表现方式,都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风俗文化等文化现象。

  一、民俗风情决定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民族民间舞起源于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间,是与广大人民劳动生活、宗教礼仪、节日庆典等民间风俗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结为一体的。各个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决定着民族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韵律特点。如胶州秧歌的动作特点是挺拔、舒展、细腻、刚柔相济,是齐鲁女性温柔妩媚、贤淑含蓄、坚韧不拔的性格体现。胶州秧歌源自地处齐鲁半岛的胶州,人们勤劳、善良、淳朴、厚道,尤其是女性,貌美贤淑、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她们跟男性一起参加农耕生产,流汗于田间地头,欢笑在丰收场上,憧憬着美好生活。胶州秧歌的许多动作就是从这些朴素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摊煎饼、颠簸箕、洗衣服等,反映了胶州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山东是孔孟之乡,孔孟思想也渗透在胶州秧歌的动作中,如受封建礼教的熏染,“小曼”的动作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动作以欢快、扭捏为主。东北秧歌的特点是“俏、哏、颤”,脚下以踢步为主,腿部动律是双膝短促而弹性的屈伸,而且在踢步动作中,要快踢快落、快出快收。这是因为东北秧歌源于高跷秧歌,人双脚踩在长长的木制跷腿上,双腿着地要比单腿稳,为保持平稳的重心,即形成了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快出快回,收回时稳而实,双腿落地时间长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往往以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的马步、热烈的摔跤和欢快的挤奶等体态符号来传达审美情感,动作时昂首挺胸,动作幅度十分大,以活动上肢、头颈、胸、腰等部分为主,显得刚健豪迈,十分粗犷。

  这是因为蒙古族人民祖祖辈辈都驰骋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艰苦的游牧生活铸就了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剽悍健壮的体魄。游牧民族珍爱马并且视雄鹰为高洁的象征,所以民间舞蹈中多模仿骏马和雄鹰等动物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它们的品行,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多以颂扬天空、大山等广阔博大的内容为题材,所以表现在舞蹈风格上也像北方开阔的地域一样,因自由博大而朴素粗犷。陕北秧歌的动作特点是气势磅礴,动作幅度大,体态“扭、摆、拐、闪”,具有浓厚的黄土气息、浑厚恢弘的气势。这是因为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干燥,黄土的湿陷性决定了土质疏松,流失严重,植被稀少,人迹苍凉。这样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地区民间舞蹈具有古朴刚劲、节奏自由,舞姿起伏博大、辽阔的风格。

  二、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富有个性的民间舞蹈服饰和道具

  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传统遗存,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道具和不同的民族舞蹈服饰风格。舞蹈服饰和道具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宗教信仰、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多个领域,而且揭示了舞者的社会身份、角色身份,诉说了舞蹈语汇背后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具有突出的文化象征意味,是表达作品主题重要的构成因素。比如,蒙古族民族服饰以多层折叠的包头巾、厚实的袍服和长筒皮靴为主,它适合马背生活的需要,能够抵挡茫茫草原呼啸的狂风和倾盆的暴雨,成为粗犷豪放的蒙古民族的典型形象特征。蒙古族舞蹈中以碗作为表演道具的顶碗舞,体现着蒙古族“母亲崇拜”的情结,外在平静、内在丰富,外在柔弱、内在刚强,外在平凡、内在伟大,是草原母亲的共性。在蒙古族生活资源中,鄂尔多斯蒙古妇女的头饰豪华而端庄,其沉重的分量使之只能昂首挺胸正视前方,其高贵之处油然而生。在舞蹈中运用道具——碗,碗与头、颈、身体的垂直,不仅使形体修长而挺拔,而且由于头部及上身不能随意摆动而愈显其从容、坚韧、沉静、凝重的民族性格。江南一带汉民族的舞蹈服饰多是蓝印花布的包头巾,打褶的小围裙,窄袖的衣衫,只过膝的裤子,这是源于江南一带江湖密布,水系发达,气候温和多雨,这种服饰既适于农耕劳动或渔业劳作,又整洁利落、耐穿耐脏,反映出水乡女性轻盈、雅致和“鲜而不艳、艳而不俗”的特点,也有其独特迷人之处。

  具有浓郁地域性特色的民族民间舞服饰与舞蹈始终是一个整体,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蒙古族舞蹈因服装厚重,其舞步大多沉缓而有力;傣族姑娘的筒裙显得苗条而有曲线,舞蹈都以摆胯的“三道弯”为动律;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常戴面纱,裙裾宽大,发辫繁多,其舞蹈就有了“拉”、“挡”面纱的动作,旋转时裙裾飞扬、发辫四散,形成美丽而飘逸的舞风。

  三、民族音乐渲染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

  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和音乐相伴而生。我国古代“乐”包括“舞”,“舞”、“乐”是不分开的。今天,尽管音乐和舞蹈成为两门艺术,但舞蹈仍离不开音乐。因为,只有音乐创造的听觉形象形体创造的视觉形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才能构成舞蹈艺术形式。音乐是舞蹈的基本要素之一,音乐节奏对舞蹈形象性格的塑造、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传递表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民间舞音乐也是风格各异、各具特色。比如,秧歌是我国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它起源于劳动,但因流传地区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秧歌,如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东北秧歌泼辣、幽默、文静、稳重,突出的韵律是“哏、俏、幽、稳、美”,体现在音乐上的特点是:曲调欢快、热烈、奔放,音乐装饰音、由下往上的滑音比较多,以表示俏皮、华丽、幽默的情绪;符点节奏用得比较多,给人们一种把曲调拉长的感觉,与舞蹈动作的“出脚快、落脚稳、踝关节屈伸富有弹性”这一特点互相协调陪衬。胶州秧歌舒展、委婉、灵巧、洒脱,体现在音乐上的特点是:旋律线起伏跌宕,曲调婉转细腻,亲切自然,洋溢着内在、朴实之美;节奏多采用四二拍子,有慢板、快板之分,在音乐中符点和切分用得比较多,这一特点使音乐富有动感和抻劲,往往通过音乐节拍的强弱变化,使一些组合动作的抻劲儿和扭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过对家乡的赞美来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憧憬未来的毫无遮掩的感情宣泄。又如,维吾尔族民间舞丰富多变的手腕动作、昂首挺胸、立腰等姿态,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膝部规律性的连续微颤,使舞蹈动作开朗、幽默、奔放、优美、挺拔,体现在音乐上,节奏型以平稳为主,稍有跳跃感,符点和切分节奏运用较多,休止符的运用形成明显的动与静的对比,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效果。蒙古族舞强劲剽悍有力,体现在音乐上的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以雁为题材的舞曲多为民歌,经常使用散板或自由节奏以衬托辽阔草原的意境。摔跤舞音乐热烈,有节日气氛。表现挤奶内容的舞蹈音乐则有较强的劳动气息。

  总之,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遵循着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发展,不同的文化特征会在民间舞蹈中得以呈现,民族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浸润着民族民间舞蹈,像一条纽带将舞蹈文化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舞蹈艺术与民族文化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并形成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

本文已影响117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