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西医结合针灸学重要考点

发布时间:2017-02-25 00:00:00 编辑:少芬 手机版

  【辩证】

  1.实证

  主症 病程短,或当哮喘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兼见咳嗽喘息,咯痰稀薄,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为风寒外袭;咳喘痰黏,咯痰不爽,胸中烦闷,咳引胸胁作痛,或见身热口渴,纳呆,便秘,脉滑数,苔黄腻,为痰热阻肺。

  2.虚证

  主症 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哮喘间歇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体质虚弱,脉象无力。

  兼见喘促气短,喉中痰鸣,语言无力,吐痰稀薄,动则汗出,舌质淡,或微红,脉细数,或软而无力,为肺气不足;气息短促,动则喘甚,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为肾气不足。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配穴 风寒外袭者,加风门;风热者,加大椎、曲池;痰阻肺热者,加丰隆;喘甚者,加天突。

  操作 针用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

  方义 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局部取气之会穴膻中,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取肺之背俞穴,以宣肺祛痰;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配穴 肺气不足者,加气海;肾气不足者,加阴谷、关元。

  操作 定喘用刺络拔罐,余穴用毫针补法。可酌用灸法或拔火罐。

  方义 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肾俞补之以纳肾气。肺经原穴太渊、肾经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元之气。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平喘、下屏尖、肺、神门、皮质下。每次取23穴,捻转法,用中、强刺激,适用于哮喘发作期。

  (2)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膏肓、膻中、定喘。用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上放少许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0~60分钟后取掉,局部有红晕微痛为度。若起泡,消毒后挑破,消毒纱布敷盖。

  (3)穴位割治法 选膻中穴,常规消毒后,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穴位1cm,割去皮下脂肪,缝合后,外用消毒敷料固定即可。每l0~15天做l次,一般做1~2次。

  呕吐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为呕吐。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使胃失和降而呕吐;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酿生痰饮,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辨证】

  1.实证

  主症 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热。

  兼见呕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溏薄,头身疼痛,胸脘痞闷,喜暖畏寒,苔白,脉迟,为寒邪客胃;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大便燥结,口干而渴,喜寒恶热,苔黄,脉数,为热邪内蕴;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纳差,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阻;呕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时发作,吞酸,频频嗳气,平时多烦善怒,苔薄白,脉弦,为肝气犯胃。

  2.虚证

  主症 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易发作,时作时止,纳差便溏,面色白,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为脾胃虚寒。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配穴 寒邪客胃者,加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痰饮内阻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虚寒者可配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气和胃止呕。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用胃、贲门、食道、交感、神门、脾、肝,每次选3~4穴,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胃痛

  【病因病机】

  常见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之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辨证】

  1.实证

  主症 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兼见胃痛暴作,脘腹得温痛减,遇寒则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犯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为饮食停滞;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为肝气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为气滞血瘀。

  2.虚证

  主症 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

  兼见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为胃阴不足。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气滞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虚寒者,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者,加三阴交、内庭。

  操作 足三里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运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方义 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用胃、肝、脾、神门、交感、十二指肠,毫针刺用中等强度,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 用中脘、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取2穴,诸穴可交替使用。以黄芪、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或隔日1次。

  泄泻

  【病因病机】

  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感受湿暑热之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或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若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辨证】

  1.急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为感受寒湿;便稀有黏液,肛门有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感受湿热;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为饮食停滞。

  2.慢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

  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为肝郁;症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肾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配穴 寒湿者,加神阙,可配用灸法;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操作 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操作 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能健脾益胃。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Bl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l次。

  (2)耳针法 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痢疾

  【病因病机】

  痢疾多由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暑湿疫毒所致。外邪与食滞交阻肠腑,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阻滞,脏腑经脉受损,而致下痢脓血,形成湿热痢。若因脾胃素虚,脏腑气弱,贪凉受寒,暑湿乘虚而入,以致寒湿不化,形成寒湿痢。若感受疫毒之邪,毒邪熏灼肠道,热毒内盛,引动内风,蒙蔽清窍,而成疫毒痢。若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功能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呕恶不能食,是为噤口痢。若痢疾迁延日久,中焦虚弱,命门火衰,正虚邪恋,常因受凉或饮食不当而反复发作,成为休息痢。

  【辨证】

  主症 大便次数增多,粪中带有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兼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恶寒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痢;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或纯为白冻,胃脘痞闷,喜暖畏寒,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里急后重甚,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神昏、痉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为疫毒痢;痢下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则下痢脓血或黏液,临厕腹痛里急,饮食减少,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为休息痢。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以手足阳明及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 天枢 下脘 上巨虚 关元 合谷

  配穴 湿热痢者,加曲池、内庭;寒湿痢者,加中脘、气海;疫毒痢者,加大椎、太冲、十宣;噤口痢者,加内关、中脘;休息痢者,加脾俞、肾俞;久痢脱肛者,加百会、长强。

  操作 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泻法。急性者每日治疗l~2次,每次留针30分钟。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寒湿痢、休息痢及久痢脱肛者,可配合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方义 合谷为大肠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二穴同用能通调大肠的气血,血行则脓血自愈,气调则后重自除。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合治内腑,配下脘可清化肠道湿热之邪。下脘为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两穴可疏调肠腑气机,理气化滞。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每次3~4穴,急性痢疾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目1~2次。慢性痢疾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lml,每日1次。

  便秘

  【病因病机】

  本证的发生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以概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便秘,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味,以致胃腑积热,或邪热内燔,津液受灼,肠道燥热,大便干结。或因情志不畅,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肺气不降,肠道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便秘。

  虚证便秘,多由病后、产后,气血两伤未复,或年迈体弱,气血亏耗,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津亏肠失滋润,或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腑气受阻,糟粕不行,凝结肠道而成便秘。

  【辨证】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兼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为热邪壅盛(热秘);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为气机郁滞(气秘);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细,为气虚(虚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为血虚(虚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为阳虚阴寒内盛(冷秘)。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 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 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虚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虚秘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冷秘者,加神阙、关元。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神阙、关元用灸法。

  方义 天枢乃大肠募穴,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腑气通调。水道、归来、丰隆可调理肠胃,行滞通腑。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毫针刺,中等强度或弱刺激,或用揿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阳痿

  【病因病机】

  本病由房劳纵欲过度,久犯手淫,以致精气虚损,命门火衰,引起阳事不举;或思虑忧郁,伤及心脾,惊恐伤肾,使气血不足,宗筋失养而导致阳痿;亦有湿热下注,宗筋受灼而弛纵者,但为数较少。

  【辨证】

  主症 阳事不举,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阴茎勃起困难,时有滑精,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面色白,腰酸乏力,畏寒肢冷,舌淡白,脉细弱,为虚证;如阴茎勃起不坚,时间短暂,每多早泄,阴囊潮湿、臊臭,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为实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阳不足者,加命门;肾阴亏虚者,加太溪、复溜;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惊恐伤肾者,加志室、胆俞;湿热下注者,加会阴、阴陵泉;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失眠或多梦者,加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加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加命门、阳陵泉。

  操作 主穴用毫针补法,可用灸;针刺关元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前阴放散。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本病主要为肾气虚衰,肾虚宗筋弛缓,阳事不举。关元为元气所存之处,补之使真元得充,恢复肾之作强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补益肝肾,健运脾土。肾俞以培补肾气。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每次以3~5穴,针刺施以弱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 选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可以鹿茸精、胎盘组织液、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丙酸睾丸酮5mg或维生素B150mg,每次每穴注入药液0.5~lml,隔日1次。

  癃闭

  【病因病机】

  本病或由膀胱湿热互结,导致气化不利,小便不能,而成癃闭;或肺热壅盛,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热邪闭阻而成癃闭;或跌仆损伤,以及下腹部手术,引起筋脉瘀滞,影响膀胱气化而致小便不通,此属实证。或脾虚气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小便不利;或年老肾气虚惫,命门火衰,不能温煦鼓舞膀胱气化,使膀胱气化无权,形成癃闭,此属虚证。

  【辨证】

  1.实证

  主症 发病急,小便闭塞不通,努责无效,小腹胀急而痛,烦躁口渴,舌质红,苔黄腻。

  兼见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内蕴;呼吸急促,咽干咳嗽,舌红苔黄,脉数,为肺热壅盛;多烦善怒,胁腹胀满,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郁气滞;有外伤或损伤病史,小腹满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为外伤血瘀。

  2.虚证

  主症 发病缓,小便淋漓不爽,排出无力,甚则点滴不通,精神疲惫,舌质淡,脉沉细而弱。

  兼见气短纳差,大便不坚,小腹坠胀,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虚气弱;若面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畏寒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肾气亏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中极 膀胱俞

  配穴 湿热内蕴者,加委阳;邪热壅肺者,加尺泽;肝郁气滞者,加太冲、大敦;瘀血阻滞者,加曲骨、次、血海。

  操作 毫针泻法,秩边用芒针直刺2.5~3寸,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度。针刺中极等下腹部穴位之前,应先叩诊,检查膀胱的膨胀程度,以便决定针剌的方向、角度和深浅,不能直刺者,则向下斜刺或透刺,使针感能到达会阴并引起小腹收缩、抽动为好,每日1~3次。

  方义 秩边为膀胱经穴,可疏导膀胱气机。三阴交、阴陵泉醒脾利湿,消除瘀滞。中极为膀胱募穴,配膀胱之背俞穴,俞募相配,促进气化。

  (2)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经、任脉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秩边 关元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配穴 中气不足者,加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者,加太溪、复溜;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加气海、曲骨。

  操作 秩边用泻法,操作同上。其余主穴用毫针补法,亦可用温针灸,每日l~2次。配穴用补法。

  方义 秩边为膀胱经穴,可疏导膀胱气机,通利小便以缓急治标。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脾俞、肾俞补益脾肾。三焦俞通调三焦气机,促进膀胱气化功能。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每次选3~5穴,毫针用中强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敷贴法 选神阙穴。用葱白、冰片、田螺或鲜青蒿、甘草、甘遂各适量,混合捣烂后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加热敷。

  消渴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欲过度所致。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羸,精气不足,复因调摄失宜,终致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以致脾胃受损,内蕴积热,消谷伤津,发为消渴;或因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灼津液,引发消渴;或房事不节,纵欲过度,耗伤肾精,肾精亏虚,则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中燥热则为消渴。

  【辨证】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兼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为肺热津伤,属上消;多食善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为胃热炽盛,属中消;尿频尿多,混浊如膏脂,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肾阴亏虚,属下消;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为阴阳两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俞穴、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上消取手太阴、手少阴经为主;中消取足阳明、足太阴经为主;下消取足少阴、足厥阴经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配穴 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木者,加肩、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

  操作 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方义 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肺俞培补肺阴,肾俞、太溪滋补肾阴。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脾俞健脾而促进津液的化生。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等穴。每次以3~4穴,毫针用轻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穴位注射法 选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或相应夹脊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太溪。每次选取2~4穴,以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以等渗盐水,或用小剂量胰岛素进行穴位注射,每穴注射0.5~2ml。

下页更精彩: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已影响86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