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推拿疗法教程

发布时间:2017-03-07 00:00:00 编辑:苏萌 手机版

  只有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穴位的功能主治及操作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儿科推拿疗法教程,欢迎大家观看学习。

  【操作方法】

  一、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原理

  1.小儿推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其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等学说,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病必求于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等治病法则,在患儿体表穴位上运用各种推拿手法,通过经络“行气血、通阴阳”的作用来平衡阴阳、调整脏腑营卫,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由于小儿不会言语,即使较大儿童也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小儿在就诊时每多啼哭叫扰,影响气息脉象,因而在四诊中以望诊为主,结合闻、问、切诊。根据临床证候,了解病史、症状和体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及发展趋势,以掌握疾病的性质,确定治疗措施。如《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先辨形色,次观虚实,认定标本,手法祛之”。

  3.小儿在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中,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出生后,一方面在不断地生长发育,生机蓬勃,处于这种发育阶段的小儿之体称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因而又称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因而在病理上表现为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易于康复等特点。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较脆弱,功能未健全,因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肺脾两脏尤易患病,如消化不良、伤食感冒等;由于小儿的应变力较差,对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厥;如果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常可引起发育障碍,出现解颅、五迟、五软、智力不足等病态。在小儿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过程中,寒热虚实的转化比成人快。一方面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护理失宜,病情容易由轻变重,由重转危,一日之内即可由实热证转变为虚寒证(正虚暴脱)。另一方面,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病因单纯,不受七情影响,患病后,如诊断正确,治疗得法,护理适宜,则病情可由重转轻,容易治愈而很快恢复健康。

  二、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

  1.小儿推拿法

  (1)常用手法:按、揉、摩、推、掐、运、搓、摇等,此即所谓推拿八法。

  (2)临床手法: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②推天柱骨、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摩神阙、推胸八道、推揉膻中。③运八卦、分阴阳、运板门、推三关、退六腑、推肠经、推脾(胃、肝、心、肺、肾等)经。④二龙戏珠、苍龙摆尾、凤凰展翅、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月、黄蜂入洞、按弦搓摩、天门入虎口等。

  2.儿科指针法

  (1)掐印堂法、掐人中法、掐颊车穴法。

  (2)掐精灵、威灵穴法、掐一窝风穴法、掐内劳宫法、掐间使穴法、掐曲池穴法。

  (3)掐太冲穴法、掐大敦穴法、掐揉前承山穴法、掐揉后承山穴法、掐昆仑穴法、掐外参穴法。

  (4)老虎吞食法。

  3.捏脊法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八个基本手法。

  具体操作方法:小儿推拿手法比较重视补泻,如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左揉为补,右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基本上是按照操作方向和手法的轻重缓急来定补泻的。同时根据补泻的需要,选用葱姜汁、酒精及清水等作为递质,以加强“补”和“清”的作用。这些方法为临床医生所广泛应用。至于其手法的具体操作,这里就不作介绍。这里仅介绍一种鲜为人用的老虎吞食法,即由医生用口咬仆参穴,用以救治小儿急惊卒死者。咬时,由医生用洁净白布一方,将病儿足跟包起,然后张口咬之,多用于病儿搐搦或昏厥(休克)时。咬时,如病儿感觉疼痛而惊叫者,尚可救治;如无知觉者,则预后不良。施行此法而病儿无知觉者,说明病已沉重,应赶紧请医诊治,不可连续咬,防伤破皮肤,徒然增加病儿痛苦。

  三、儿科推拿疗法的作用部位

  一般都是施法于穴位,也有施法于某个面或经络,如捏脊法主要作用部位在督脉和膀胱经脉。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如下。

  1.头面颈项部穴位百会、天门(攒竹)、太阳、坎宫、山根(山风)、人中。(水沟)、迎春、牙关(颊车)、印堂(眉心)、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颈骨)、承浆等13个穴位。

  2.胸腹部穴位天突、膻中、乳根、乳旁、中脘、神阙(脐中)、腹、天枢、丹田、肚角等10个穴位。

  3.背腰部穴位定喘、大椎、肩井、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腰俞、七节(七节骨)、龟尾(长强)、脊柱等11个穴。

  4.上肢部穴位脾土(脾经)、肝木(肝经)、心火(心经)、

  肺金(肺经)、肾水(肾经)、肾顶、肾纹、大肠、小肠、四横纹、小横纹、掌小横纹、胃经、板门、小天心、内劳宫、内八卦、一窝风、膊阳池、总筋、大横纹、十王(十宣)、老龙、二扇门、少商、虎口(合谷)、甘载、二人上马(上马)、威灵、精灵、外八卦、外劳宫、三关、天河水、六腑等35处穴。

  5.下肢部穴位箕门、百虫(血海)、鬼眼(膝眼)、足三里、止痢、三阴交、鞋带(解溪)、丰隆、涌泉等9个穴位。

  【主治病症】

  一、感冒

  常规方法为:推攒竹,分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掐总筋,分阴阳,推三关,推六腑,揉膻中,揉肺俞。

  风寒者加拿风池,拿合谷,揉二扇门,掐阳池,多推上三关以辛温解表。

  风热者加清补脾胃,揉中脘,摩腹。

  夹痰者加按揉天突,擦胸,按揉乳旁、乳根。

  夹惊者加清心经,清肝经,掐十王,掐老龙,水底捞明月,大清天河水。

  二、咳嗽

  推攒竹,推坎宫,推太阳,黄蜂入洞,拿风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拿合谷。

  内伤咳嗽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二马,按揉气海,揉肺俞,揉肾俞。

  三、哮喘

  推肺经,推四横,揉板门,按天突,揉膻中,擦胸胁,揉肺俞,擦背。

  寒喘者加黄蜂入洞,按风池,补肺经,拿合谷,推上三关,拿肩井。

  兼阳虚者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丹田,揉脾俞,揉肾俞,按揉三阴交。

  热喘者加清肺经,清大肠,退下六腑,揉膻中改为分推膻中,推脊。

  四、小儿肺炎

  清肺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按天突,开璇玑,按弦搓摩,按肺俞。

  偏于寒者加黄蜂入洞,按风池,揉二扇风,擦胸背。

  偏于热者加清天河水,分推膻中,推天柱,推脊。

  热毒甚者加掐十王,清心经,补脾经,揉小天心,水底捞月,清天河水,推中脘。

  五、麻疹

  疹前期: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擦迎香,按风池,清脾经,清肺经,推上三关,揉肺俞。

  出疹期:拿风池,清脾经,清肺经,水中捞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门,按肺俞,推天柱。

  恢复期: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中脘,揉肺俞,揉胃俞,揉足三里。

  六、百日咳

  清肺经,掐揉小天心,按揉天突,分推膻中,摩胁,按揉肺俞、膈俞。

  偏寒者加黄蜂入洞,拿风池,擦胸背,拿肩井。

  偏热者加清大肠,清天河水,推天柱,推脊。

  肺脾虚者加补脾经,补肺经,揉中脘,按揉脾俞、胃俞。

  七、发热

  清肺经,清胃经,补肾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水底捞月,清天河水,揉二扇门,揉肺俞,推脊,推涌泉。

  鼻塞者加揉迎香。

  脾虚者加补脾经,揉中脘,摩腹。

  惊跳者加掐十王,揉小天心。

  八、惊风

  发作期:掐天庭,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龙,掐端正,掐二人上马,掐精宁,掐威灵,捣小天心,拿曲池,拿肩井,拿委中,拿昆仑。

  急惊风者加清心经,清肺经,清肝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

  大清天河水,按天突,推天柱,推脊,按丰隆。

  慢惊风者加揉百会,补脾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中脘,摩腹,捏脊,揉足三里。

  九、呕吐

  揉胃俞,推板门,推中脘,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外邪犯胃者加推攒竹,分推坎宫,推太阳,清大肠,揉外劳。

  伤于饮食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推板门,运内八卦,推下七节骨。

  脾胃虚弱者加补脾土,揉板门,捏脊等法。

  十、腹痛

  揉外劳,揉一窝风,摩腹,揉脐,按膀胱经相应俞穴,按揉足三里。

  寒邪侵袭者加推上三关,按一窝风,拿肚角。

  脾胃虚寒者加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

  食积腹痛者加清脾经!清大肠,推胃经,推中脘,分推腹阴阳。

  蛔虫腹痛加搓脐,推脐,揉天枢,拿肚角。

  十一、小儿腹泻

  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

本文已影响86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