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用户来讲,微博的最大作用是“围观”自己喜欢的名人和组织,通过关注他们获取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微博实际上是作为个人获取相关资讯的媒体。“微博满足了媒体消费习惯的演进,提供一个新的及时、互动交流平台。”我们可以把微博看成个人个性定制的一个“微媒体源”,在这个平台下用户通过“关注”获取信息,通过“发博”创造信息,通过“转发”分享信息,通过“评论”讨论信息。
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或组织,将这些“信息源”全部聚合在自己的微博客上,以打包的形式存在。每次打开个人首页就会看到每一个媒体源的的信息,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订阅各种报纸、期刊一样。这种对媒体源的订阅是个性化的,类似于电子邮件的订阅,依照个人兴趣,方便“退订”和“增订”。然而微博的“媒体包”则要优于电子邮件的“邮件包”。因为后者仅能在邮件列表中看到每封邮件的标题,如要获取具体信息则只能一封封点击后阅读。而微博的媒体包则使信息以单级的版面直接显示在阅读者的个人首页上,受众以更加简便、整体的视觉进行阅读。
1、名人微博
名人虽然不是具体的媒介组织,但其在现实社会积累的权威依然在网络中延伸、扩散。由于极高的知名度,个人便具有了公共性,发表的言论必然也会以公共信息的姿态被受众接受,即使这些信息或许只是关于其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这种影响力使得名人微博具有媒体的功能,即向关注他的公众传递信息。这一点和名人博客一样,公众借此了解博主动态并根据博主言论了解社会事件、相关产业等。比如任志强、潘石屹的微博可以作为公众了解中国房地产的窗口,郑渊洁则经常就社会中有关少年儿童的各种问题在微博中发表言论。在新浪微博中这些名人通常带“V”字头,经过实名认证。这也保证了名人作为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媒体存在,防止冒名情况的出现。和名人博客相比,微博的最大吸引点在于用户可以同时关注多个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信息会更新得更加迅速。
2、组织微博
企业、政府机构、公益组织都是微博里的媒体源,公众可以通过关注这些组织的官方微博获取相关信息。然而这却并不是作为组织形态的微媒体最重要的来源,因为这些组织的公众带有明显的“小众”性,比如“LG”微博,以传递品牌和产品信息为主,带有明显的宣传性质,其关注者主要是对LG有偏好、想了解这一品牌的消费者。再比如“桃园县政府”微博,其关注者必然也以本地区人民为主。
微博中最重要的组织媒体源是各大众媒体的微博客。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站及它们的子频道或栏目。一种新的传播工具出现必然会带来新的传播趋势,微博给大众媒体们带来的挑战是十分明显的――超过以往任何传播工具的传播速度。极简的文字,方便的图片和音视频发布方式,IM、手机等多种第三方接入,特别是与手机平台的对接,使得在线发布信息几乎是实时的。这对讲究实效的新闻媒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消息类新闻的报道。然而微博作为一个平台和传播工具其本身并不生产信息,真正产出信息的是背后的“博主”。因此这种挑战并不在于多了一个具体的媒介竞争者,而是传统媒体如何能将自身和微博最好的结合,发挥微博快速、简洁、易读的特点,同时又不损害到传统的媒体销售市场。微博将使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采编模式产生重要影响,重大的消息将会第一时间在媒介组织的微博上发布,而传统媒介则会更多地转向全面性的解读和深度报道。另外,媒介组织的微博并一定是对其线下产品中信息的简单复制,也可以“独立运营”,所发内容可以是线下产品没有的。由于现实中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再加上网络信息的免费性,媒介组织可以在微博中拥有大量的粉丝,这些粉丝无疑也是巨大的资源。微博是打造媒介影响力的有力平台。
3、草根微博
互联网为普通网民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渠道,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传播权”却并不是平等的。因为“可传播”并不代表传播效果的对等。显然精英信息的影响力整体上要远高于草根信息。但这并不表示草根就没有市场,特别对于微博,作为一个社交媒体为公民记者们提供了扩大其现实影响力的有效渠道。微博中简单的一键转发功能使得信息的病毒传播更广更快。如果草根提供的信息能够引起关注者的转发,继而引起关注者的关注者转发,这种滚动形成多中心的网状扩散态,其病毒效果是巨大的。微博中提供的“@ID”功能可以直接对指定的人提示信息,这就提供了和名人直接交流的可能,如果信息能够得到名人的转发,则其扩散速度和范围将得到大幅提升。这使草根微博在传播权的“影响力”层面有所提高。
草根微博主要指那些不带“V”字头的微博客。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很随意发布信息的微博,也有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发布信息的微博。比如名为“魔杰座”、“冷笑话集锦”、“经典语录”等。这些细分的微媒体源满足了受众对某类小众信息的个性需求,而微博作为一个平台将这些个性的信息市场聚合起来,这也正是对信息消费市场中长尾效应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