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普及深化,幼儿艺术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家庭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少儿艺术教育遇到的问题及策略,欢迎大家参考!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其智力,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艺术的直观、鲜明、富于表现十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艺术教育也就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的内容。
一、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刺激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空间[2]。各个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可并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在社会上兴起,家长们热衷于让幼儿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的学习。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幼儿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和生活中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它强调的是艺术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以及幼儿在艺术活动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艺术教育从幼儿生活中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与其是有一定出入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忽视了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及发展水平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艺术领域,在四句目标表述中,有三句用“喜欢”开头,而且主语都是幼儿。显然《指南》是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核心思想,强调幼儿的艺术兴趣及爱好的重要性。而我国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往往很多是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也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水平,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集中教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标准[1]。不仅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差异,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忽略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老师这样做,我就这样做”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教师通常是让幼儿观察、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临摹老师的范画,这种“教师主体”的方式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3]。对此,我们应该要树立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更多地去引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小班美术活动《云朵真有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先进行示范画,选了蓝色油画棒给天空中云朵涂颜色,同时一直强调“蓝蓝天空白云飘”。作品展示的时候,我们发现幼儿创作出来的云朵都是和老师的范画一样,都是蓝色的云朵。《指南》艺术领域七条教学建议中有三条强调“感受和欣赏”,提倡从生活、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小班幼儿对颜色有很强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我们应该在活动过程中更多引导幼儿观察和欣赏不同天气云朵的变化,晴天时我们看到的云朵有白色有蓝色,阴天时我们看到的云朵是灰黑色。在充分的感受和欣赏过程中,幼儿对云朵颜色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进行创作,我们就会发现幼儿创作出来的云朵是千姿百态的,它们有着不同的造型和不同的颜色。
3、忽视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人在幼儿阶段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对于世界的感知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需要,特别对于艺术的感悟,他们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希望在艺术课上充分表现自己。而我们目前很多有关幼儿的艺术教育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自我表现需要,把幼儿规定在一个刻板的模式之下,压抑了幼儿的自我表现意识。如在区域活动时间,我们发现在美工区的幼儿创作积极性比平常美术活动中积极性更高,他们喜欢趴在桌子上认真的涂涂画画,还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虽然他们画的苹果树,树上的苹果特别大,五颜六色的,看起来不成比例也不逼真,但是他们创作得很快乐。其实这些都是学前幼儿年龄特点的体现,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苹果而不是整体,再加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创作出五颜六色的苹果。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我也突然明白了在指导幼儿创作上,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指导和干涉,不应该以规范要求、强调技能去约束幼儿的想象,应该肯定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及表现愿望,倾听他们的创作想法,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样,幼儿在自由创作和表现过程中,就能画出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告诫自己:艺术教育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更不是艺术[2]。要从“技能训练”转变为“审美培养”, 将“审美培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坚持以“审美培养”为中心,去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不是通过舞蹈、绘画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绘画及舞蹈的技能。应充分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与幼儿一同发现、感受、欣赏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美,引导他们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丰富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如大班美术欣赏《吴冠中作品――树》,活动第一环节是让幼儿观看图片,欣赏柳树、榕树、藤、松树四种不同造型的植物,再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水墨相融的情趣及水墨画作品中画面色彩、线条和着墨传递的意境,让幼儿了解水墨画的画面感及表现形式,激发幼儿创作兴趣。在幼儿对水墨画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毛笔运笔方法及作画先后顺序,并为幼儿提供了水墨、树枝、纸团、颜料等材料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两两合作进行创作。整个活动教师没有范画,而是让幼儿通过大量观赏后再进行合作创作。活动结束后,我们在幼儿的创作作品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画,孩子们的作品让我们震惊,当孩子们沉醉在自己创作的作品时,我们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当上大师的喜悦心情。 其次,教师还应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我们都知道,幼儿自发的艺术活动是不受功利目的所支配的,他们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比如幼儿的画天真幼稚,唱歌发音不准、跑调,跳舞时乱蹦乱跳、动作不协调,这些活动也许很难让教师满意,可他们却乐在其中。其实这些都是幼儿表达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实和自由。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善待幼儿的天性,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及时肯定及鼓励幼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2、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艺术教育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为幼儿所选的艺术教育内容,应更多贴近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来组织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4]。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上要注意增强开放性,为幼儿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的空间。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紧跟时代的需求,重点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如最近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正在热播,越来越多的爸爸也关注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爸爸愿意参与到幼儿教育的活动中来。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独立完成作品对他们来说很难,我们就开展一节小班亲子美术活动――创意拼贴画《我的爸爸》,让爸爸们参与到我们的活动。整个活动我们营造着温馨的氛围,先让幼儿与爸爸一同欣赏生活中他们与爸爸的合照,再让幼儿说说爸爸在自己心中的样子,让幼儿对自己爸爸的形象有了更直观感受和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作,教师提供了大卡纸、积木、瓶盖、麻绳,泡沫胶等辅助材料,让幼儿与爸爸一起自助式挑选材料进行亲子创作。在温馨的氛围下,幼儿和爸爸有说有笑,共同创作。整个活动充满爱的味道,幼儿和爸爸也陶醉在创作过程中。这种低结构高表现的活动,特别适合小班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幼儿的创造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越来越喜欢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创作。户外散步时,孩子们会三三两两的在树下,用石头,树枝来拼人;吃水果时,他们也会用圆盘来当脸,用水果来进行人物造型的创作,非常有趣。
3、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应打破传统艺术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自由创作,支持并鼓励幼儿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用知识记忆、技能模仿来评价幼儿或评价教学效果,而是应该把“创造性”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尽量为幼儿创造自由创作的空间。幼儿的创造力是一种主体潜能,而自由创作则是发掘这种潜能的过程。只有允许自由创作,才能给予幼儿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袤空间,才能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艺术创造潜能不仅表现在对艺术敏锐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上,通常也体现在他们对艺术表现形式上。如小班美术活动《我自己》,该活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用油画棒、记号笔进行创作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各种形状的饼干,创作过程中让幼儿自助式挑选饼干,允许幼儿用吃掉、折断等方式把饼干变成自己需要的形状再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即满足了幼儿品尝饼干的乐趣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最后幼儿在对自己作品进行介绍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给饼干小人戴上了帽子,有的给饼干小人扎起了辫子,可爱极了。这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幼儿对美术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自信了。
总之,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教幼儿模仿,不是在培养画家、音乐家,而是要保护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尊重幼儿特有的表达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让他们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无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