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预测模拟卷

发布时间:2017-03-10 00:00:00 编辑:苏萌 手机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专家解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的重要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3.A【专家解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要求在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中不要操之过急,要经过多次的培养和矫正训练。

  4.B【专家解析】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5.D【专家解析】由义务教育的特征可知。

  6.C【专家解析】桑代克总结的三条学习规律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7.D【专家解析】巴甫洛夫总结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规律是: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8.A【专家解析】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9.C【专家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水平是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

  10.B。

  11.C【专家解析】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

  12.D【专家解析】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形成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即自我同一性。

  13.C【专家解析】专家型教师常常用导入式方法引出要讲的教学内容。

  14.C【专家解析】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这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功能。

  15.C【专家解析】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据此形成了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6.C【专家解析】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

  17.C【专家解析】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则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

  18.C【专家解析】参加资格考试不属于教师资格认定程序的范围。

  19.C【专家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0.C【专家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21.C【专家解析】教师备课、上课,必须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22.C【专家解析】没有社会活动和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也就没有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3.B【专家解析】在阶级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4.B【专家解析】苟子认为,人性本恶,所表现出来的善是教育的结果,所以是外铄论的代表。

  25.C【专家解析】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26.D【专家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27.C【专家解析】见大纲关于教育与教学关系的表述。

  28.A【专家解析】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教学是从备课开始的。

  29.C【专家解析】德育目标不仅决定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30.D【专家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新变化。

  二、辨析题

  1.错误。专家解析:学习活动开始和结尾效果较好,因为它们只受倒摄抑制或者前摄抑制的单重影响,所以不应处理琐碎的事而应学习重要的新概念。

  2.正确。专家解析:在这样的前提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较大。

  3.错误。专家解析: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二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4.错误。专家解析:题于阐述的是代币奖励法的优点。

  5.错误。专家解析:课堂里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

  6.正确。专家解析:教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但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

  7.错误。专家解析:题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8.错误。专家解析: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9.错误。专家解析:杜威强调的是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沦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论。

  10.错误。专家解析:西方古代教育以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三、简答题

  1.(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差异性。

  2.(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3.(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5.(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6.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各类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四、材料分析题

  1.案例反映了中国、日本和美国在基础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日本和美国教育理念存在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日本和美国教育理念的根本差异是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日本的教育强调创新和基础相结合,日本教师不仅注重学生个体创造性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创新,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学生是多看、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的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2)教育方式存在的差异。

  中国的学校教育方式偏向于应试教育的方式,注重用最终的考试来评价学生,标准则是考试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日本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于独立性和个性化教育,学校通过传授的知识教授与活动兴趣课程的安排,促进学生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美国的学校教育方式比较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多样化,并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方式上,将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注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个好。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

  2.【答案要点】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下页更精彩: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已影响863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