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发布时间:2017-03-13 00:00:00 编辑:嘉辉 手机版

  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战略审计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战略审计贡献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在组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企业战略审计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企业战略审计的定义

  战略审计(strategic audit)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国内外纵多的学者们和工作人员对战略审计研究观点也是众说不一,产生了分歧,一个认为是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目的的研究,也就是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管理观(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另一个则认为是以完善企业治理为目的的研究,即企业战略审计研究的治理观(Perspective of gover2 nance)。

  笔者认为,管理视角研究提出的战略审计目标才是它的主要任务,管理视角更符合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战略审计是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一种整体的管理审计,它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评价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针,提供企业战略态势的综合评价、改善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技术要素,充分发挥企业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提高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的效率与效果,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增加,完善了企业治理结构。

  二、企业战略审计的重点

  对于企业如何实施战略审计,由于我国公立企业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还相当的不完善,,要推动企业的展战略审计工作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改革,其重点可从下几点具体表现:

  1.战略管理体系审计,管理体系包含战略规划体系、年度运营计划体系、预算与控制体系三大体系,结合企业经营数据与目标来设定人力资源建设、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生产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强化组织结构和核心能力建设。从而为企业当前的战略规划实施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为企业长远的战略管理积累能。

  2.战略目标审计,审查其前瞻性和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在企业使命和企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企业战略目标可以按四大内容展开: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盈利目标和社会目标,看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并要求与企业内部资源的应变能力保持平衡。

  3.战略条件审计,企业战略环境条件分析应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宏观环境即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以及技术环境五个方面:一是政治和法律环境是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主要是由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机构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二是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即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等要素,如社会经济体制,通过经济要素指标衡量我国的生产总值、通货供应量和收支状况等等;三是社会文化环境,受社会结构、风俗、信仰、价值观念以及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条件因素的变动;四是企业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土地、森林海洋的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变化;五是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有关的科学水平发展趋势和调整战略决策。企业的微观环境主要包括产业环境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产业五种竞争力、产业内的战略群体、成功关键因素等分析方法是微观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4.战略态势审计,所谓的战略态势,是指在目前的战略起点上,企业各战略业务单元在战略规划的期限内资源分配、业务拓展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战略管理者也常常陷入一些选择的误区,容易犯一些共同的毛病,造成战略态势选择的失误。这就要从业务布局的兼顾性、经营能力的长短性、资源配置的贯彻性等三方面现状审查企业的状况,保持良好健康的战略态势是战略审计的目的。

  三、企业战略审计的内容

  在企业审计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企业的审计工作发展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审计和以风险管理审计为主,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内部治理审计。

  1.财务收支审计,现代审计是建立在财务信息客观真实和财务管理基础之上的,侧重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以及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通过财务收支审计,掌握企业的较全面的信息活动,确立管理审计的重点及方向。

  2.内部控制审计,控制审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服务,通过控制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审查控制企业内部制度的合规性、合法性、全面性、完整性、科学性与可行性,防止业务出错而制定的一套制定与程序。可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企业的合理经营。

  3.风险管理审计,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企业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企业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水平的一系列风险管理信息的审核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以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其目的在于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战略审计理念的转变

  1.转变审计职能,从侧重于监督职能的发挥转变为服务与监督并重。传统的企业企业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把审计仅作为一种被动任务,比较单一。在现代企业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事务的多样化和管理层次的多级化使得管理阶层对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的第一情况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这就客观上需要改善企业审计机制,强化对有关事项进行监督,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

  2.转变审计内容,由原本忽视或者不够重视非财务信息向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转变。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以财务信息为主要审计内容,而现在的管理和效益审计则要求对财务信息和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既要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总量、构成进行分析,更要对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力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为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审计方案和实施审计项目提供依据和指引。

  3.转变审计类型,由原本的审计向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转变。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作为两种不同的审计类型各有特点和优势。相比较而言,审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专项审计调查范围广,方式多样性,对企业进行全局性、普遍性、倾向性的特定事项进行系统调查了解,进行宏观调控综合服务管理。

  4.转变审计技术方法,从原始的手工审计向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转变。目前,随着经济市场ERP的广泛使用,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技能,借助先进的科技技术辅助审计手段,以提高审计效率。但是,计算机审计毕竟是一种辅助审计手段,它不可能全面取代手工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仍要坚持手工审计与计算机辅助审计有机结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为企业经济战略审计提供有力技术后盾。

  五、推进企业审计战略的对策

  目前,我国企业审计战略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运营体制、增进了企业的价值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但是随着其发展程度的提高,企业内部结构也开始逐渐复杂,所面临的内部治理问题、管理问题以及各方面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审计战略,以增加企业价值。

  1.树立审计主体理念,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对于企业的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充分发挥审计人员共同参与审、写、管的业务交流等方式,树立起审计转型的新理念,从而达到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为企业审计工作提供保障。企业审计人员工作除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相关制度的规定完成审计程序和任务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立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考察其实施监控的价值,对整个企业业绩的贡献度,对内审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形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工作观念。从而起到规避风险或提高经营管理和效益的作用。

  3.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随着现代企业的内部结构和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企业竞争加剧,对企业控制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企业审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执行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应对审计队伍进行培训,将不同层次的内审人员的思想和态度统一起来,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创建企业高质量、高效率的审计工作。

本文已影响865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