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只有发挥好激励机制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激励各岗位人员各尽其才,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员工激励体系构建的方法,欢迎参考!
1 激励的含义及激励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即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创造性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关于激励问题,研究的学派和理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勒的经济人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佛鲁姆的期望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激励理论体系的发展,但是管理者们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因为对这些理论的错误认知形成一些偏激的管理观念。
2 员工激励过程中的四种错误观念
2.1 物质激励能解决一切的观点
物质激励能解决一切的观点源于“经济人”理论,认为工作的动机与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但事实证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很有局限性的,只能带给人们短期的满足。现代企业中的员工是“社会人”,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他们需要得到认同,需要得到企业和社会的尊重,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些更多层次的需要,仅仅靠物质激励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2.2 高福利政策一定能带来高效益产出的观点
管理者往往会推行一些举措,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使员工在工作期间保持愉悦的心情。例如,建立相应的放松休闲场所。管理者常常自信地认为,员工的愉悦心情,会转化成工作的动力。但实践证明,员工们的满足感并没有转化为更高的生产力。相反,办公场所的运动休闲设施会不同程度地分散员工的精力,反而降低了劳动效率。
2.3 对部分员工失去信心的悲观主义认识
因为某些事情对部分员工形成偏见,并从此不再信任他们――这是一个最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实,每个员工都是可塑之才,只是依据员工的个性特征对他们的激励方式应该有所不同。不要因为过往的事情而全盘否定任何一个人,尝试找到员工有可取之处并努力找出激发他们工作热情。
3 员工激励体系构建
3.1 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是员工激励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绩效考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利益分配,而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绩效评估或考核之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针对考评的结果共同讨论并进行双向沟通,针对绩效周期内产生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及解决方案,从而达到用绩效考核提升员工业绩激励员工成长的目的,并在此绩效考评的过程中使得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始终保持一致。
3.2 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的回报和答谢,以奖励员工对企业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和创造,是企业对员工所做贡献的承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薪酬已经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有效的薪酬既可以激励和留住员工又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士气,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依据岗位价值合理区分不同岗位的薪酬基点,综合运用绩效考评的管理手段确定员工薪资。最终达到“多劳多得”的分配效果。此外,还要注意将薪酬制度与福利制度较好地结合起来,将带薪休假制度及外出培训机会也列入薪酬福利制度之中,形成“菜单式”福利选择体系,真正完善好员工福利体系,增强薪酬福利制度的激励作用。
3.3 搭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职业发展通道
在当前社会中,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层级精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员工在职场中的晋升途径也越来越少。为了避免员工流失和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的问题,企业应着力开拓更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规划职业生涯路径,并为员工创造成长的条件和晋升的机遇并提供培训和学习的资源以不断提升其执业能力。为实现企业与员工同成长、共繁荣的目标,企业还应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员工提供更为向上的学习环境、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更为和谐的人际环境,构建起和和合奋进的组织氛围,和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以达到助力员工成长推动员工成才的企业管理目标。
3.4 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激励机制的探讨
企业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把员工利益和员工诉求作为激励制度的基础。依据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了解的员工的需要层次,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措施,适时使用管理中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通过与员工共同设置工作目标的方式来激发员工动机、引导员工行为,使员工在自发自觉的环境中将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企业发展,促进员工成长”的目标基础上,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推动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