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铁笔功要点

发布时间:2017-03-16 00:00:00 编辑:胡萍 手机版

  一笔一剑难掩儒侠本色,一招一势方显文武之风。文人墨客以笔抒情,武坛儒帅以剑挥豪。两者既有融会贯通之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文一武,方显英雄本色。故曰:“山谷行书,长撇大捺;武当拳法,凤舞龙蟠。右军小楷,铁画银钩;少林拳术,其劲在骨。” 古时唐代著名草书家张旭、怀素等都曾因观看公孙娘舞剑器,故而草书大进。诗赞“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人称“活猴子”的一代武术大家孙禄堂先生,其书法更是运转自如,骨力抱藏其中,浑如其拳法。又如何福生、海灯法师以及诸多武术家,其书法功力均造诣高深。现今儒将傅彪也在文武剑墨之中苦下三十载之功,书剑不凡。在拳风之中融通书法之道,在泼墨之间参悟武学之机。故而创编了一套文武结合之功“铁笔功”,又名“铁棒功”。

少林铁笔功要点

  在创编之中,傅彪认真研究了武术与书法之间,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比如:习武习字都讲究腕部的作用。吴图南在《国术概论》中说:“运用气力如何始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而力不能到肘,肘不垂而力不能达于腕,腕不活则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书法执笔,讲究提腕悬肘,这样指腕方能灵活,运笔才能圆活自如,轻重疾缓有度,得心应手。相传王献之作书,其父王羲之乘其不备,有意掣其肘部而不稍动,右军预言献之将来定会成为名家。王羲之爱鹅是书家所共知的,他常观察鹅在池中游水时来往灵活自如的神态,从中悟出了腕子活的道理。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如能借鉴、学习一些武术的腕部练习方法和对腕部要求较高的武术内容如枪、剑等,无疑有助于提高腕部劲力和灵活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术与书法在外形上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书法讲究“入木三分”,即骨、筋、血、肉。武术亦然,注重“骨法”。将四肢与躯干并称为“五骨”,要求“五骨”的五根线条有力,骨梗强壮。方法上常表现为撑、拨、张、展、勾、扣、翘、崩等;书法讲究间架结构平衡,否则体势不工,规矩有亏,难云书法。武术讲究身正步稳,式正招圆,即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准确、协调、齐正。书法讲究彼此顾盼、潜相属视,相管领、相朝楫,有轻有重、有刚有柔、有藏有露、有虚有实、有正有偏、有长有短、有扬有抑。在武术运动中,也有阴阳二气相协调的原理;书法与武术在初学的过程中,都要遵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武术首先必须从基本动作开始,先学动作和方法的规范和正确,而后学套路,并逐渐掌握演练技巧和攻防技巧;书法学习应从正楷开始,再学行书和草书。书法有真、行、草、隶、篆之分;武术有刀、枪、剑、棍、拳之别。颜、柳、欧、褚,笔法不同,同归于字;少林、武当手法不同,同归于拳。

  武术与书法均来源于生活,通过相互借鉴、学习和探索,能够增进交流,开阔眼界,从而使书法艺术增强意境、气势、韵味、节奏、美感和书法的功力;同时通过欣赏、研究、学习书法,引起共鸣和丰富的联想,有助于提高武术套路的演练技巧和表演艺术的创造。

  注:此套路所练铁笔重约200斤,直长180厘米,周长60厘米,为纯铜铁而铸。练此功者除拥有一身扎实功底与精湛武艺外,更应具备一种文学修养及武学修为。古训:“路漫漫齐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人处世,习文修武,都应精与勤,勿荒于嬉。成与思,勿毁于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如傅彪诗中所言:“要想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千锤百炼后,永铸座右铭。”文武之道,贵于钻恒。人生之道,在于求索!

  武林春风

  武林春风至,催我发奋时。

  轻袍迎战疾,锤炼人生智。

  ——傅彪

本文已影响863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