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发布时间:2017-03-15 00:00:00 编辑:嘉辉 手机版

  如何应对和消除高校中潜在的和已爆发的各种危机,为高校师生创造平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一直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一、高校危机管理简介

  高校危机是指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而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这些事件均称之为高校危机。

  二、当前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

  1. 外部环境: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安全隐患多

  高校扩招、合并、办学规模扩大,校内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校园内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员,人员的来源、结构、素质日益复杂,校园治安管理的难度加大。

  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围绕校园这个大的经济体, 不少行业应运而生, 如一些网吧、歌舞厅、酒吧等比比皆是。这些场所既是复杂人员的聚集区, 容易产生打架斗殴等事件, 也是些藏污纳垢、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窝点。由此导致各类危害校园安全的案件增多。

  2. 内部管理:校园安保系统和危机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师生危机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广大高校缺乏综合的危机管理机构和职能,也缺乏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很多大学在校园安全的防控机构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支出和人员配备, 学校的安保部门无力对校园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管,致使社会闲杂人员混进校园,盗窃等事件频繁发生。部分学生在外租房,某些学校学生的租房比例达到了l0%,使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此外,大部分高校的危机应对教育仅限于入学时形式化的安全教育,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长效性,更忽视了危机实战演练。很多学生对于怎样应对冲突、外界的威胁、欺诈等问题一无所知。

  3. 大学生自身素质引发的危机

  据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 6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另有调查资料表明, 29% 的大学生有心理异常的表现。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 26.5%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 2008年, 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 达到历史顶峰。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学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的大学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适当的引导,很容易产生生理疾病,引发危机事件。

  三、高校危机管理建设对策探讨

  1. 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重视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期或萌芽期。预防工作做得好,事后救助的压力就会小;否则,既增加事后救助的难度,又可能使事态恶化导致更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加强对师生的危机意识教育。高校领导要不断增强危机预防能力、危机决策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同时,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危机管理课程,将校园危机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融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做到危机管理常规化。

  其次,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应急预案。管理小组应保持固定的组成人员,并向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公开其联系方式,以便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及时开展危机应对工作。

  2. 正确、高效地处理已发生的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出现后,正确识别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工作的优先次序,采取正确的决策与行动,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尽力阻止危机或尽可能的减少危机的损害,降低危机的损失,通过积极治理危机,从而最终消除危机并转入恢复阶段。

  重视信息传达和沟通的作用。高校危机事件出现后,危机管理小组要及时有效的与广大师生进行沟通,及早下发有关危机事件真相通报,及时、公开、透明的对事件真相予以披露,并在网站中予以正确的引导,澄清事实真相,稳定师生的情绪。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危机事件,还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告知最新准确消息。

  3. 恢复补救和心理干预工作不容忽视

  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危机相关者的心理冲击是难以估计的,所以在心理恢复和身心医疗方面的补救是长期、艰难的工作,是事后管理中最难实施而又必须实施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危机后出现了恐慌心理和茫然的状态,甚至导致有些受害较严重的学生产生了身心疾患,这时他们更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帮助。要帮助学生舒缓其心理震荡,恢复学生平常的心态和情绪,还要建立追踪辅导机制,不定期地与他们沟通,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行为发展动态,以便及时发现新的危机苗头,及时处置。

本文已影响873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