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业危机管理
通过以上对危机特性的分析,由于危机发生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大等特点,为了应对和处理危机,预防或减少危机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因此企业需要进行危机管理。总的来说,危机管理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对于危机的应急处理,具有这两方面内容的危机管理才是真正完整的企业危机管理。具体地说,对应于危机发展的四个不同时期,将危机管理相应地分为四个阶段。
(1)监测预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设立危机管理机构;监测预报;准备预案并预案演练;危机教育;企业管理诊断。
(2)识别预防控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科学收集和分析主要信息,第一时间识别危机;启动停止机制,构筑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升级的“防火墙”;对危机进行预控,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中。
(3)综合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启动应急预案,实行全方位处理;调查评估,要注意调查人员不能和危机有利害关系,实行回避制度以及调查评估要及时展开,一般是和应急处理同时进行;注意处理好各种关系。如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受影响业务与未受影响业务的关系,企业与公众、媒体、政府的关系,企业与股东或利害关系人的关系等等;采取非常规手段和措施。
(4)恢复重建阶段。这一阶段最为困难,主要是要将企业形象重塑并消除心理阴影,同时还要善于变危机为机遇,并重新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各种时间周期的计划。
3、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根据上文中危机管理的思想,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应当包括“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包括危机应对预案”和“建立危机评估总结制度,形成企业危机管理机制闭环系统”这两部分内容。现有文献虽然对这两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但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1)停止机制。危机爆发时,事先制定好的危机应对预案即应启动。这时应该注意的是许多危机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全新的。所以预案不太可能全部派上用场,但总的来说,至少下列的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同时做出:报告有关负责人,决定启动何种应急机制;对危机做出一个大致的总体判断;成立机构;除了有力量用于针对处理危机本身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力量用于关注如何让危机停下来,把失控变为可控,让危机不再蔓延、扩大和升级。如发生火灾时,除了灭火之外,同时也要做好隔离和疏散工作。这时,需要运用到“沉落成本”、“弃卒保车”等理念。
(2)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存在这样的倾向:危机发生初期往往是局部的,但其处理则非由最高层领导并动员整个组织的力量不足以应对。这几乎是所有重大危机的共性。由于初期发生于局部且觉得似乎局部可以应付,出于对被追究责任的恐惧,局部的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要在局部范围内解决危机,期望解决之后可以不上报或再上报可以不受或减轻处罚。殊不知这往往会贻误战机,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为了消除这种心理,在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中要强调分清两种责任:引起危机的责任要追究;但危机爆发后正确应对,为危机的解决争取时机、做出贡献应给予奖励。
(3)对受害方的补偿可考虑“矫枉过正”的策略。危机发生后,如有受害方,通常其情绪是比较激烈的。媒体也会刨根究底地追问,产生扩大效应。这时,企业可以设法探清楚对方的“底”,然后在企业能承受的程度内,主动给予受害方以超出其预期的补偿;对于媒体则可以考虑主动揭自己的短(媒体尚未掌握的),当然这要把握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相信企业的诚意,恢复对企业的信心。
企业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思想的精髓就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即在企业危机尚未形成之前,及早地发现企业潜在的危机因子,并将这些危机因子消灭在萌芽中。因此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这里建立的危机识别预警机制要做到:一是对本企业可能存在、发生、面临的危险、风险、事故、事件进行全面的检视,然后进行梳理、分类,并建立日常检查机制(最好由各部门先自行检查,将其作为各部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二是发现苗头及时纠正处理;三是建立对于风险、事故、事件进行预研判的机制,然后根据预研判的结果制定处置预案;四是对处置预案和危机应急预案进行演练;五是有相应的财务预算,建立合理的、适当的应急物资储备。通过这些日常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努力化解危险、风险,预防和及时处置事故、事件的发生,不让它们累积、演变成为威胁企业生存的危机,防患于未然。当然,在这样做的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花费不合理的成本和精力,以至于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转。这就要在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规律,找出重点,掌握好平衡点,建立适合于本企业的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此外,这里提出企业危机的动态循环管理机制(见图2),需要企业高管人员以及员工的参与,并在信息系统的协助下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