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大学都专设有教育系;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设专修科教育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发端于建校之初的陕北公学;20世纪40年代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都设有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50年代设专修科教育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做出了贡献。1952年根据教育部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专修科教育班全体学员、研究生、教员、干部及苏联专家共150人,合并到北京师范大学。经历了文革中的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和文革后的复校,1984年3月,学校在行政机构序列设立高等教育研究室,主要从事整理校史、校史人物及其教育思想的工作。1999年11月,学校正式设立“属于教学科研单位”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任命秦惠民为所长,同时撤销行政序列的高等教育研究室。2001年根据学校《关于进行院系调整的决定》,教育科学研究所合并进新组建的公共管理学院,并于2003年更名为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2005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恢复行政机构序列的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4月6日学校印发文件,决定在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和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全校教育相关学科的规划与建设,开展相关学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以“高起点、高水平、重交叉”为原则,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在教育学术领域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自1999年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建设迅速发展。2000年8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特批人民大学试办“教育法学”硕士点,可授教育学学位;同年,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招收“教育行政管理”研究方向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1年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教育管理方向的MPA研究生;2003年获批“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开始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国内教师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增列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截至2011年,已有博士、硕士毕业研究生360余人,MPA研究生80余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400余人。
2011年11月教育学院组建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师资队伍和招生规模都得到了扩展。2014年新增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学院现有在编教师2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在编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4人为海外一流大学归国博士;15名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此外,还有多名校外兼职教授、校内双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以及国外特聘教授。教育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科背景多元互补,其中既包括秦惠民、程方平、俞国良、项贤明、周光礼等多位知名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也有一批有巨大发展潜力、背景多元、暂露头角的中青年教师骨干。教育学院的学术声誉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在科研、育人、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在建设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学科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三大主要教学科研领域:1、教育的公共管理(包括教育法律与政策、教育财政与教育经济学、教育组织与管理、跨境教育、基础教育发展等);2、高等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高等学校院校研究、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研究、大学国际化研究、大学师资发展等);3、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与人类发展、课程研究等)。并在此三大领域中搭建起若干个有利于组织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的学术平台机构,目前有: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教育调研与实验中心、教育行政与院校研究所、教育学与课程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
学院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学术季刊,并为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月刊提供学术支持。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基地、教育部教育法制与政策研究中心也设在这里,它们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
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教育学院将努力打造学科优势,凸出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学术、学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中,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办学十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科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政策研究和管理人才,他们分别供职于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教育管理服务机构等,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办事机构
院务助理
职 务 |
姓 名 |
王亚敏 |
财务、人事、行政事务助理 |
周详 |
外事、学术资源开发及院长事务助理 |
崔晟 |
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事务等专项任务及财务助理 |
|
|
学院办事机构及人员分工
机构名称 |
人员 |
职责 |
学院办公室 (82509612)
|
王亚敏(院务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
1、人事工作,包括:人事招聘、职称和岗位评聘、教师考评、人事培训、新员工报到和退休工作; 2、财务工作,包括:协助院领导做好学院财务预算编制和财务执行工作、学院财务审核和报销、薪酬福利发放; 3、协助院领导统筹协调各类行政事务; 4、起草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年鉴、公文报告; 5、负责学院印章的管理与使用; |
陈婧 |
1、外联接待、活动组织、会议安排; 2、公文管理、书刊征订和管理、办公设施的购置和管理; 3、办公室主任交办的其它办公室事务; |
|
党委办公室 (62511125) |
秦佳丽 |
1、学院党务工作,包括:学院党建具体事务、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发展党员、党内统计; 2、协助党委书记和团委书记处理党团学综合性事务; |
教务办公室 (62515916) |
刘妮娜 |
1、协调教务科日常管理工作,并担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 2、学术型硕士、MPA、博士的招生工作; 3、学术型硕士、MPA、博士的培养工作; 4、学术型硕士、MPA、博士的答辩工作; 5、本科生课程排课工作; |
科研办公室 (62515916) |
秦佳丽 |
1、科研管理工作,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考核、科研评奖、学科评估、科研管理信息更新和维护、科研档案管理、科研统计; 2、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 3、学术性会议和沙龙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4、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工作; |
外事办公室 (62511125) |
秦佳丽 |
1、国际交流事务,包括:师生因公出国(境)事务;学院外事接待和翻译;国际招聘及外籍师资管理; 2、学院英文网站维护工作; |
团学办公室 (62511125) |
屈敏超 |
1、共青团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团支部建设; 2、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包括:学籍管理、组织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奖助贷惩事务、国际交流、推优保研、实习就业等; |
培训办公室 (62511125) |
屈敏超 |
1、学院各类培训日常管理工作; |
校友办公室 (62511125) |
屈敏超 |
1、学院校友工作; |
《教育学刊》编辑部 (82509699) |
张红 |
1、《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编辑和相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