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账”问题?
答:(1)滞账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账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实际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收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当经济出现滞涨时,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如果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抑制通货膨胀。
2. 试述国民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答:国民生产折衷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和跨国公司及高速发展。学者由关注资本流动对国际资源配置的影响,发展为在注重资本流动的同时,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具体内容为: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三者结合决定了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或者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来开拓该优势。
①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于特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风险和制度风险。
②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在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安全,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克服不利条件。
③上述两种优势并不能能决定其也必然实行直接投资(或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让获利|),因此区位特定优势很重要,是投资的成分条件,包括东道国的劳动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等等。因此,邓宁的国际折衷理论可以简单理解为:
对外直接投资=所有权特定优势+市场内部化+区域特定优势
只有三种优势都具备时,企业才可以采取定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
此后,该理论又做了动态化的发展,加入了投资发展周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外投资,由该国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由于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它的上述三个优势会产生动态变化,因此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该国与外部资本的流动也会发生净流入、流入流出并存、净流出等若干阶段,且不同阶段资本的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
(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政策意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解释了新的经济现象,但这一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前人理论的总和与折衷,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程度和参考意义。
3.简述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答:税制结构是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只有在复合税制结构问题。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种决定税制结构的总体功能。从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历史演变和现状来看,决定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水平、征收管理能力、财政支持结构、税收政策目标以及周边国家的示范效应等。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人均收入越高(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越高(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以所得税为主,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的原因。
(2)征收管理能力。会计制度越完善,征收管理手段越先进,诚信纳税程度越高,所得税的收入比重越高。商品税的收入比重在发展中国家比较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课税在管理上要比所得课税更容易些。
(3)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对税制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税专用的情况下,如果某项财政支出的需求较大且占有份额较高,那么,为此融资的相应税种的收入比重也会随之较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保障税。
(4)税收政策目标。理论上一般认为,间接税比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所得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所以,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只在公平收入分配的发达国家,一般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一国的税制结构一定程度上也也受周边国界的税制结构的影响,这种示范效应涉及资本、劳动力、商品在相邻国家间的流动。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税制结构表现出趋同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中,所得税占得比重下降,商品税和服务税占的比重上升。而在发展中国家,所得税所占的比重缓慢提高,间接税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4.简述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
答:(1)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控制风险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分散投资,即投资者可以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投资的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这一原理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和资产组合风险协方差公式来说明。
(2)资产组合的语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在资产总数一定的情况下,单个资产所占的比重越小,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越小,风险越少。这个原理说明资产投资资产数量多的以降低风险。
(3)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不仅与单个资产的风险有关,不仅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是风险更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的风险越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性的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四、论述与计算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公共关系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
答: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和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在用经济模型分析政治决策过程时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产生最优的政府政策。
①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投票规则是指民主社会通过投票进行决策以决定公共支出的一种公共选择程序或规则。由于公共决策必须要反映公众的偏好,而公众的偏好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为了将公众的偏好转化为与之相符合的公共决策和集体行动,就需要制定投票规则。投票规则主要包括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票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是最符合共同利益的要求的投票规则,但因其实质上是一票否决制,故在现实生活中,一致同意规则很难实施;即使能实施,也是一个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甚至出现威胁和敲诈行为。
多数票规则也不一定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决策方法。首先,在政策提案超过两个以上时,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不可能有最终结果。其次,为了消除投票循环现象,使集体决策有确定的结果可以规定投票程序。但是规定投票的程序的权利常常就是决定投票结果的权利,谁能操纵投票程序,谁就可以控制投票结果。再次,多数投票结果不能反映个人的偏好程度,因为在政治上,无论以个人对某种议案的偏好多么强烈,也只能投一票,没有机会表达其偏好程度。
② 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共宣布择理论认为,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政府是由政府中的政治家和官员组成的。政治家的基本行为动机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政治家的效用函数中包括的变量有权力、地位、名声、威望等。虽然增进公共利益也可能是政治家目标函数中的一个变量,但不是首要变量或权数最大的变量。因此政治家追求其个人目标时,未必符合公共利益或社会目标,而是广大选民的利益受损。
③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指那些有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的有组织的个人团体。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决策就是在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下做出的。而这些利益集团,特别还可能拥有不正当权势的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院外游说、直接贿赂等手段,对政治家产生影响,左右政府的议案和选民的投票行为,从而使政府作出不利于公众的决策。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运转无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缺乏激励两个。方面
①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
首先是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因为大部分官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是逐级任命和招聘的,且“避免错误或失误”成为官员的行为准则,故他们没有竞争的压力去高效地工作。其次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竞争,因为政府各部门提供的服务是特定的,无法直接评估政府各部门内部的行为效率,业部门能评价个部门间的运动效率,更难以设计出促使各部门展开竞争、提高效率的机制。
②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导致的无效率
从客观来看,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即使计算成本,也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主观来看,政府各部门对其所提供的服务一般具有绝对的垄断性,正因为这种垄断地位,也没有提高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此外,由于政府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他们可以利用所处的垄断地位隐瞒其活动的真实成本信息,无法评估其运行效率,难以尽应充分的监督和制约。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为了确保正常而顺畅的社会经济秩序,政府必须制定和实施一些法律法规。但是,有些干预形式,比如政府颁发许可证、配额、执照、授权书、批文、特许经营证等,可能同时可能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政府人为地造出一种稀缺,这种稀缺就会产生潜在的租金,必然出现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2.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某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2+15Q+10,试求:
(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产量和利润;
(2)当产品的价格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解:(1)由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和市场价格,可得出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PC-STC=55Q-(0.1-2+15Q+10)= -0.1+2+40Q-10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0.3+4Q+10=0
解得:Q=20或Q=-(负值不符合实际,故舍去)。故厂商短期产量为Q=20 。
此时厂商利润为:π= -0.1+2+40Q-10=790 。
(2)由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可得出平均可变成本,即品均可变成本AVC为:
AVC==0.1-2Q+15
平均可变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0.2Q-2=0,解得:Q=10 。
此时minAVC=0.1-2Q+15=5 。
故当价格P<5时,厂商会停止生产,因为,在这种亏损情况下,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
(3)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那一部分。
由STC=0.1-2+15Q+10可得:MC=0.3-4Q+15≥0.1-2Q+15
解得:Q≥10
从而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P=0.3-4Q+15(Q≥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