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搏击技术

发布时间:2017-03-21 00:00:00 编辑:胡萍 手机版

  太极拳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产生的,在太极哲学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武术大流派。它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武术大流派,除了在演练风格特点上与传统武术大相径庭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武术搏击上具有独到的搏击技术。那么,太极拳与其他武术相比,到底有什么核心的武术搏击技术呢?这就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太极拳的搏击技术

  一、陈王庭的武术创新成就

  武术是人们用肢体或冷兵器进行搏击的技术。它源于古代狩猎、格斗和战争,是搏击技术与经验的总结。在相当长的冷兵器时期,它是自卫防身、守家护院和增强军队实力的重要手段而备受青睐。随着火器的出现,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实战价值降低,但它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凸显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健身、娱乐、商业等价值,继续前进和发展着。太极拳正是在传统武术上产生,在社会转型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武术拳种。

  太极拳作为一个武术流派,与其他武术的搏击技术相比,到底有什么创新呢?据有关资料显示,陈王庭“一卷黄庭随身带”,把道家吐纳、导引及传统经络学说与武术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继承传统武术搏击技术(仅从明朝名将戚继光实用武术《拳经》32式中,就吸收了29个式子)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太极拳。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就陈王庭的武术创新成就进行了概括:(一)把武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二)螺旋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续而圆活,极符合经络学说的原则;(三)创造了双人推手的竞技运动;(四)创造了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基本练法;(五)发展了以太极含义为依据的拳法理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陈王庭所作的创新,必然有其武术思想动机或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原因,从其遗留下来的《拳经总歌》及后人对太极拳的感悟中,可以窥探出其中的蛛丝马迹。

  二、陈王庭的武术搏击模式

  陈王庭创拳的明末清初,是比较注重武术搏击价值的时代,他创造的太极拳具有较高的武术搏击价值。这点我们不仅能从一代武术搏击大师杨露禅的传奇故事中看到或听到,而且还能从陈王庭拳理中体会得到。

  陈王庭的《拳经总歌》:“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这篇短文,涉及到武术的三大基本问题,即战略、战术及技术问题。一是“纵放屈伸人莫知”,涉及的是“人莫知”或“人不知我”的武术战略问题;二是“诸靠缠绕我皆依”、“佯输诈走谁云败”和“声东击西要熟识”,涉及的是武术战术问题:三是“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截进遮拦穿心肘”等等,涉及的是武术技术问题。四是最后两句“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强调了解武术战略、战术和技术的重要性。论文虽短,却集中反映了陈王庭的武术战略、战术和技术思想。

  首先,陈王庭讲“人莫知”或“人不知我”的武术战略,其他武术也讲这种战略。武术与战争一样,如果自己的情况都被对方摸清了,就会陷入被动挨打局面。所以,无论是哪家武术,都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这种阐述,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再次,陈王庭讲武术技术及要领,如“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等等。你要劈打推压,脚步不跟上,又怎么能攻击到对手呢?因此,这些技术要领的表达,是武术界的一些常识。陈王庭讲武术技术要领常识,其他武术也讲,只是表达不同罢了。因此,陈王庭对武术技术要领的表述,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当认真分析后发现:陈王庭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强调“诸靠缠绕我皆依”的战术,这种武术战术与其武术战略、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陈王庭武术搏击的基本模式:

  人莫知——靠近——缠绕——依从——伺机攻击。

  武术搏击中,己方的动向和意图,不要被彼方察觉,不要让彼方知道,才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如果己方的情况被彼对方摸清了,就会陷入被动。在搏击中要采取多种办法接近彼方,用“缠绕”方式破坏彼方攻击,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缠绕”中要依从彼方,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在运动中摸清、了解和掌握彼方动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彼方在“缠绕”陷入被动或失势时,就要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劈打推压、搬撂横采、穿心肘等各种武术搏击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彼方发动攻击。

  三、陈王庭的核心搏击技术及创新

  从陈王庭武术搏击模式中,去掉“人莫知”“机攻击”的武术通用思想,其武术搏击具三个独到的特点:

  一是他说的“诸靠”,即采取多种方法靠拢、靠近彼方的意思,反映了他主动寻求战机的思想,我们也因此可以将其创造的太极拳,定性为近身短打的武术。现在陈式太极拳强调的发短劲,寸劲,惊弹劲等,就是源于陈王庭靠近搏击的技术特点。

  二是他说的“缠绕”,是便于逼近彼方,破坏彼方攻击的防御手段。要想靠近彼方不挨打,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缠绕”方法破坏或防御彼方攻击。因此,“缠绕”是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武术战术或技术。现在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训练,练的就是这种技术。

  三是他说的“诸靠缠绕我皆依”的“依”,有依靠、顺从、依从之意。“依从”制约彼方离去,并主动寻求战机的战术,力求在运动中寻求战机,伺机攻击。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同为一理。

  通过特点分析,我们发现,陈王庭在创拳中,着重考虑了如何靠近对手而又不受攻击,如何在运动变化中寻求战机,这两个武术搏击的细节或重大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了一系列的武术创新。

  他把“缠绕”搏击思想灌注于拳势中,并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改变了传统武术的演练方式,使拳势或套路具有了“缠绕”、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他把“缠绕”和“依从”的战术思想,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两人对练的技术,专门训练“依从”或“知人”的能力和本领,才会有推手的发明(仅就他的双人对练而言,如果没有“缠绕”和“依从”的基本核心要求,他的双人对练就会演变为“拆招”和“喂招”的散手,;他把“缠绕”和“依从”的思想灌注于枪法对练之中,才会产生“双人粘枪法”等等。

  笔者根据陈王庭创拳思想及其承传下来的功法,制作了“陈式太极拳功法体系表”如下图所示。

  陈王庭的武术搏击,得益其对“缠绕”和“依从”的感悟。陈王庭的武术搏击体系,是完全建立在“缠绕”或“依从”思想基础上的武术搏击体系。

  “缠绕”和“依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武术招势的变革,演练方式的变化和推手的发明,是陈王庭武术搏击的核心技术!“缠绕”本身不是招势,但在“缠绕”运化中能演变出丰富多彩的招势;“依从”本身不是招法,但能在“缠绕”和“依从”中能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招法以及拿法,摔法,点穴之法,陈王庭创拳的奥妙就在于此。

  陈王庭对传统武术的改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套路编排,而是将其“缠绕”和“依从”战术,转变成了武术搏击技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武术功法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武术的彻底改造,使传统武术搏击技术在陈王庭的手中,从演练方式到运用方法上,都发生了改变。太极拳因此而可以称之为“拳”、也因此可以称之为“武术”,也因此具有了真正的武术意义!可以健身、可以搏击,可以培养出武功卓著的“杨无敌”,这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性飞跃。从这种意义上说,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是太极拳的集大成者。

  陈王庭(1600~1680)创拳二百多年后,他的子孙陈鑫(1849-1929)深谙其祖先创拳的道理及核心搏击技术,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明确指出:“太极拳,缠法也。”并对“缠绕”方法进行阐述,还附有大量的缠丝图。

  太极拳内容博大精深,为什么陈鑫仅用“缠法”来概括或总结太极拳呢?因为在他看来,“缠法”即“缠绕”的方法,就是其祖先创拳的核心技术!

  四、“缠绕”运动的基本方式

  “缠绕”作为一种奇特的武术运动方式,陈王庭用其创拳,陈鑫用其解拳,并画有大量的“缠绕”图。但对公众而言,要正确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长期琢磨,直到偶然看到蛇上树一事,才基本上理解了“缠绕”在武术运用中的道理。如“‘缠绕’运动方式示意图”所示。我们用蛇上树与一个陈式太极拳散手中的接手动作,两者结合起来说明这种运动方式。

  陈式太极拳“缠绕”运动方式,在武术运用上有二层含义。一是当彼方右手发力向己方袭来,己方侧身闪避,随即出右掌,手指(蛇头,走圆弧顺时针运动轨迹,与彼方右手接触,切线化解了来力。这是第一层含义,即手指走圆弧,走的是“绕”。二是己方右手指根至肩肘部位,就像蛇的驱体一样,走的是“缠”,即有“缠”住彼方右手的意味,使其不得走脱。

  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列举的只是上肢右手局部的“缠绕”运动方式,着重讲清“缠绕”的武术运用。但从总体上看,左手与右手的协同,以及由脚而腰而手的运动,是整体的、协调的,节节贯串的“缠绕”运动。一个招法之运动方式如此,其他招法的运动方式也是如此。因此,人们通常把陈式太极拳运动方式总结为“旋缠绕”。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也不容易,要真正练出“缠绕”本领更不容易。

  另外,由于各种招势的攻防含义不同、或出击的部位不同、或“缠绕”的方向不同,“缠绕”运动轨迹必然不同。但只要我们理解了“缠绕”运动方式的基本含义,抓住了攻与防这个太极拳中的主要矛盾,再结合拳家的论述,同样可以弄清楚各种招法的“缠绕”运动方式。例如,陈鑫画的“缠绕”或“缠丝”图,多为局部“缠绕”图,或手、或腿、或腰的局部“缠绕”图,出手或出脚的领劲部位用文字或图画很难表达清楚,令人费解,引发后人对“缠绕”方法的种种不同解释。如果我们按图索骥,就图论事,恐怕一辈子也无法领会到陈鑫前辈想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但如果我们能结合招势的攻防含义,在推手或散手中去细心体会,就会豁然贯通。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理论。

  现在,我们都知道太极拳是一种“非圆即弧”的运动,但并不是因为太极图呈现“非圆即弧”的线条,我们就用它规定太极拳,太极拳就变成了“非圆即弧”的运动,而是因为陈王庭创拳是建立在“缠绕”运动基础乏上的,他出手、出脚,走的就是“缠绕”,要走“缠绕”,必呈圆弧运动。这种运动原理与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刚好相符,后世拳家也刚好能用太极图“非圆即弧”的线条特征来总结概括太极拳。如果陈王庭武术中没有这种“缠绕”的圆弧因素,即使用“非圆即弧”来说事也不管用。

  五、陈王庭“缠绕”思想的来源

  说到“缠法”,作为一种武术搏击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在一些更为古老的武术流派中能看到其踪影,如模仿蛇的搏斗创造的“蛇拳”,就有不少缠绕动作:再如,武当太乙五行拳中,也讲究在搏击中使用“缠法”;另外,武当太虚拳中也包含有不少“缠法”的意味;还有,就是不会武术的人扭打到一起,你扭过来,我扭过去,也是“缠法”,可见“缠绕”搏击的方法,是人的一种本能。

  因此,相信陈王庭创拳的时代,作为一个“披坚执锐,扫荡群纷”的武术家,对“缠法”在武术搏击中的运用,有所见、有所识、有所悟、有所行,也在情理之中。

  诚然,关于陈王庭创拳的事情,在他的遗词中略有流露:“闲来时造拳,忙来时种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但他为什么能创出这种拳法?怎样创出这种拳法?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能从其拳论及流传至今的拳法,以及创新的基本规律中,发现其创拳的这种基本逻辑。

本文已影响861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