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题一:
单项选择
1.2001年全国统计法执行情况大检查,是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开展《统计法》执法检查的通知,由( )联合组织的。
A.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局、司法部
B.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国家税务总局、司法部
C.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司法部
D.国家统计局、中组部、国务院法制局、司法部
【答案】A
【解析】1989年、1994年、1997年和2001年由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局、司法部联合组织了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
2.某市发生统计违法案件,正式立案后,需要派出( )的调查人员。
A.没有限制
B.至少二人
C.至少三人
D.二至四人
【答案】B
【解析】统计违法案件正式立案后,要根据调查任务的需要,组织相应的调查力量。对于任何案件,调查人员都不得少于二人。
3.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多年统计执法实践经验,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的程序为( )。
A.立案、调查、处理和结案
B.立案、调查、审批、结案
C.立案、审批、查处和结案
D.立案、调查、处理和结案
【答案】D
4.统计执法检查是( )的统计法律监督。
A.主动
B.被动
C.能动
D.互动
【答案】A
【解析】统计执法检查具有主动陛,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统计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还要主动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积极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预防、减少各种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5.下列主体中,不具有统计执法检查权的是( )。
A.国家统计局
B.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队
C.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统计机构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答案】C
【解析】《统计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国家统计局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国家贯彻并监督执行统计法规的机关。”
6.某企业对统计局的统计行政处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统计行政诉讼,统计局局长出庭应诉,那么此统计行政诉讼的被告是( )。
A.统计局局长
B.参与违法统计行为的小组成员
C.统计局
D.在该违法统计行为中获益的第三方
【答案】C
【解析】统计行政诉讼中,原告只能是作为统计行政管理的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被告只能是各级统计行政管理机关,二者的诉讼地位不能互换。一般来说,行政首长应该代表本机关出庭应诉,即由作为被告的统计局局长(或副局长)应出庭应诉。本题中统计局长是应诉人。
7.如果某企业不服统计局的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应该由( )向人民法院提供所主张的诉讼请求的有关证据。
A.人民检察院
B.监察机关
C.该企业
D.做出处罚决定的统计机关
【答案】D
【解析】《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此题中的被告即为“做出处罚决定的统计机关”。
8.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既未申请复议,也未起诉,而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统计行政机关可以( )。
A.依法强制执行
B.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C.起诉
D.与相对人协商解决
【答案】B
【解析】统计行政复议机关对复议案件经过审查后作出的复议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对复议决定必须履行。如果申请人对统计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于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统计复议决定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统计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①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②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的,由统计行政复议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9.统计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 )的合法权益。
A.个体工商户
B.公民
C.企事业组织
D.统计行政管理布日对人
【答案】D
【解析】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由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裁决的活动。统计行政诉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即由《统计法》所规定的统计调查对象、统计信息使用者及调查者。
多项选择题
1.统计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 ABC )。
A.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上下级之间及统计机构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B.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与同级业务主管部门统计机构之间的关系
C.统计调查者与统计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
D.统计机构在提供统计信息、进行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的过程中,与其他机关、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之间形成的协作、服务、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之间形成的协作、服务、监督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