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质量管理QM

发布时间:2015-12-04 00:00:00 编辑:保华 手机版

  什么是QM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方面的内容。

  ①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活动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销售服务后的质量信息反馈为止,企业内形成一个以保证产品质量为目标的职责和方法的管理体系,称为质量保证体系,是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发展。建立这种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和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产品本身性能的可靠性、耐用性、可维修性和外观式样等。

  “质量保证”一词在GB/T19000-2008/ISO9000:2005已经定义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其定义为:“质量管理(3.2.8)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因此,质量保证的活动,更应该是以3.5.3可信性为核心。可信性的定义为:“用于表述可用性及其影响因素(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集合术语。注解:可信性仅用于非定量术语的总体表述。所以,质量保证,更多的应该模拟最终顾客使用的环境、寿命以及产品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严格的试验来满足顾客信任。

  ②质量控制:为保证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出厂质量达到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作业技术检查和有关活动,是质量保证的基础。美国J.M.朱兰认为,质量控制是将测量的实际质量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这个调节管理过程由以下一系列步骤组成:选择控制对象;选择计量单位;确定评定标准;创造一种能用度量单位来测量质量特性的仪器仪表;进行实际的测量;分析并说明实际与标准差异的原因;根据这种差异作出改进的决定并加以落实。

  质量控制更应该对活动过程加以控制。

  质量管理的依据

  (1)与满足顾客需要和使顾客满意有关的项目 :

  ①将材料、产品和过程的技术规范与产品规范中表达的顾客需要进行对比;

  ②将材料、产品和过程的技术规范与产品规范中表达的顾客需要进行对比;

  ③产品在预定的使用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能力;

  ④滥用和误用;

  ⑤安全性和环境相容性;

  ⑥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国家和国际标准以及组织惯例;

  ⑦与有竞争性的设计进行对比;

  ⑧与同类设计进行对比,对企业内外过去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2)产品规范有关的项目:

  ①可信性、耐用性要求;

  ②允许公差以及与过程能力的比较;

  ③产品接收准则;

  ④安装性、易装配性、贮存需要、保管期限和可处置性;

  ⑤良性失效和自我保护特性;

  ⑥外现要求和接收准则;

  ⑦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以及故障树分析;

  ⑧判断和纠正问题的能力;

  ⑨标签、注意事项、标识、可追溯性要求和使用说明书;⑩标准件的评审和使用。

  (3)与工艺规范有关的项目:

  ①生产符合设计的产品的能力,包括特殊工序要求、机械化、自动化、部件的装配和安装;

  ②检验、试验设计的能力,包括特殊检验和试验要求;

  ③材料、零部件和组件的规范,包括已被批准的供方和分承包方及其供应情况;

  ④包装、搬运贮存和保管要求,特别是与进厂和出厂产品有关的安全因素。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工业革命前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875年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 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 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

  美国军方资供应商在军需物中推进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

  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三个标准以休哈特、道奇、罗明的理论为基础。

  1950年代 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此后,戴明不断完善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

  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

  1958年 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 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 企业创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单”、“散点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

  1960年代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AQAP标准以MIL-Q-9858A等质量管理标准为蓝本。所不同的是,AQAP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1970年代 TQC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提高,其中,轿车、家用电器、手表、电子产品等占领了大批国际市场。因此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极大发展。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

  日本质量管理学家对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时期产生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这一时期产生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

  JIT—准时化生产

  Kanben—看板生产

  Kaizen—质量改进

  QFD—质量功能展开

  田口方法

  新七种工具

  由于田口博士的努力和贡献,质量工程学开始形成并得到巨大发展。

  1979年 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 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他提出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质量运动在许多国家展开。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设立了国家质量管理奖,以激励企业通过质量管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质量管理不仅被引入生产企业,而且被引入服务业,甚至医院、机关和学校。 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开始关注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进入企业。

  1987年 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对全世界1987年版的ISO9000标准很大程度上基于BS575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贸易活动产生影响。

  1994年 ISO9000系列标准改版——新的ISO9000标准更加完善,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第三方质量认证普遍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朱兰博士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1990年代末 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是一种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战略。质量的概念也从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

本文已影响245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