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从雪后的美景中缓过神来,雾霾又开始侵扰京津冀。戴着口罩走在路上,心里或多或少有一个念想:风什么时候能来?
寄望气流的自然变化,并不能自主把控环境,只有控制人类活动,才有可能让蓝天永驻,这也是巴黎气候大会举世关注的原因。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多,全球温度正在不断升高。现有研究表明,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任由全球气温上升2℃以上”(即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全球气温上升2℃),极有可能使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据统计,自1960年起,全球气象灾害的发生频次上升了4倍,经济损失上升了7倍;而在国内,区域性干旱、暴雨、高温热浪、台风等诸多极端天气事件,近几十年频繁上演,强度和密度居高不下。当粮食、水资源、生态、能源等各方面的安全保障面临巨大风险,如何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显然已成为地球人共同面对的环保与发展难题。
“围在一个桌吃饭,发展中国家刚刚落座不久,宴席就结束了。已经吃了好一会儿的发达国家说,买单了,咱们AA吧。”一位环保专家的比喻,道出了十几年来各方争论的关键。诚然,减排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国家200多年来的长期历史排放,以及当前高人均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责任分担或有不同,减排义务不可弃置。此次大会的首要目标是,在《公约》框架下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确定2020年以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与6年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相比,本次巴黎会议,最大的不同在于气候谈判模式已发生根本转变。无论是160多个缔约方提交其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贡献,还是大国之间提前就气候变化签署的多项双边声明,都提前化解了此前纠缠谈判进展的诸多分歧。强制减排正被“国家自主贡献”所取代,各方对谈判的期望更趋向理性与务实。尽管矛盾与分歧依然存在,国际大环境的明显好转,为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合作基础。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遏制全球变暖,离不开来自各国政府、社会与个人的理解与行动。事实上,作为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中国早早地给自己下了碳排放的硬指标,并始终不忘向广大经济、资源、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在扩大务实合作上作出表率,为全球气候谈判带来巨大推动力,“认真对待”就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精神与态度。
2014年,全球经济第一次在能源排放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增长,进一步打消了过去认为“减排将遏制经济增长”的普遍担忧。“我们没有方案B,因为我们没有星球B”。巴黎气候大会,被看成是最有可能实现良愿的历史性机会。跳出“谈而无所进”的历史怪圈,找到各国“减碳”“发展”双赢的最大公约数,达成一项全球减排新协议,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