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化、高速化、个性化为特征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浪潮,正在将全球一“网”打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一味固守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不能顺应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和转变,那么,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企业必然会因为反应太慢而被"快鱼"吃掉。为了增强适应能力,企业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态度
在科技日新月异,消费需求变化无常的新经济时代,企业应该采取主动态度预测未来,影响变化,而不仅是被动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迎接变化、应对变化,企业才能渡过危机,确保健康发展。面对外界变化,传统企业的应对思路是:环境变化
――洞察变化――研究对策。这是一个单线推进的过程,中间不能有任何的跳跃和间断。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企业必须改变以上的应对步骤,将环境变化、洞察变化和研究对策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企业对环境变化有一定的前瞻性,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在生活中,我们都明白“机会只给那些做好充分准备的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环境变化也有它的两面性,给一些企业带来机会,同时,可能给另一些企业带来厄运。例如,两次石油危机把美国企业搞得狼狈不堪,汽车的销路受到了很大影响,丰田轿车由于其低成本低耗油的优势,利用这次机会迅速打开了美国市场。1979年美国小汽车销售比上年下降了10%,1980年再次下降21%,致使许多企业破产,同年,日本汽车占领美国市场21%的份额。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应该努力地化威胁为机遇,积极地掌控自己的命运,主动塑造自己的未来。
2、 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
企业是否具有危机意识,关系着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越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丧失危机意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转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就越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所以,我们的企业应时刻具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即使企业的发展一直很顺利,危机意识也是不能少的。比尔・盖茨用"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来激励企业员工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也可能正因为微软的这种高度警惕性,它能顺利度过反垄断案的难关(突如其来的反垄断案使微软的股价大幅下降,比尔・盖茨的财富缩水了近2/3)。同样,张瑞敏也曾说过"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的这种意识会催促员工对外界环境变化保持清醒头脑。18年来海尔经历了多次经济环境、市场格局的剧变,但每一次它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最适者(fittest)。
3、创建学习性组织
学习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如同人一样,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学习实现的。譬如,开发一种新产品,引进一项新技术、新方法,或者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推行新的管理制度,都需要企业更新原有知识,吸收或创造出新知识。学习能使企业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站在时代的最前端,把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以适应环境变化。美国《幸福》杂志认为学习型组织将是未来最具有竞争力的组织。自90年代初,美国的AT&T、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科宁、联邦快递以及ABB等著名公司都开始积极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学习型组织”。
4、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
企业战略是基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而制定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影响。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企业的战略也需要不断的调整以适应新环境。企业成长过程也正是公司战略不断变革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能够长期健康成长的企业都维系很强的战略弹性。这点正被一些中外著名企业的成功实践所证实。Intel公司从存储器战略转向微处理器战略,联想集团从"技工贸"战略转向"贸工技"战略再转向"一拆为二"战略,海尔集团从名牌战略转向多元化战略再转向国际化战略,都有力地证明了战略上的灵活性是企业成功所必需的。
企业是经济环境中的细胞,它存在的前提是具备环境所要求的机能。而环境变化又是无所不在的,自然衍替、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无时无刻不蕴育着各种变化--无论是规律性的发展变化,还是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突发性变化,例如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都可能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更多的压力。所以,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是企业未来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