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核心企业以及银行自身业务的扩展以及稳定性。但是其风险还是有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供应链金融运作存在的风险
(一)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关键所在,其经营状况是否稳定、资金链是否连贯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运营压力以及银行的业务成果,因此,如果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问题将使得整个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处于瘫痪状态。但是,实务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核心企业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度等原因,核心企业往往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经营风险,进而对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带来连锁性的恶性反映。此外,由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是一些发展不太稳定、负债率很高、运作存在多方面问题的企业,其经营风险往往更大。一旦其经营风险爆发,将会给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一定的威胁,破坏供应链金融的稳定性。
(二)质押物与抵押物存在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系统不仅仅关系到资金的运作,还与实务市场有着紧密的结合,系统中相关的抵押物与质押物也是风险存在之处。首先,在有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运输的过程中,或者相关企业进行仓储的过程中,物品会由于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原因而产生不合理的损耗,尤其是对于保兑仓的模式。其次,在实务当中,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也是中小型企业,其监管力度并不是太到位,因此会产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相互串通,对抵押物和质押物进行相应的处理,给核心企业和银行带来风险。再者,由于市场环境是多变的,质押物或者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往往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产生相应的市场风险。最后,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很多法律问题,对于质押物或者抵押物的所有权以及相关合同的履行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
(三)核心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风险
虽然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是以银行为主导,但是关键部分还是在核心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运营以及两者之间的合作稳定性。如果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稳定,那么供应链金融操作的风险就会相应降低。实务中,往往由于核心企业在资源方面处于强势地位,中小型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给中小企业的供货与销货都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中小型企业与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带来较大的信贷风险。
针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所建立的风险控制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授信控制制度
针对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银行应当从源头控制,建立准入供应链金融系统的授信制度,即不仅评价准入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财务状况,还要从整体发展战略看企业的金融信用如何。中信银行自2009年正式推出“中心供应链金融”以后,对准入的企业进行了分等级的评价。对于核心企业采取严格考核的标准,分别从其人、财、物进行全面考核;对于中小型企业则采用审慎准入的考核标准,因为系统中中小型企业本来就是贷款存在一定问题的企业,所以对其准入要求相对核心企业来说较低;对于信用度较低、经营能力较差、管理不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则采用禁止准入的原则来对待。通过这种分等级、分对象的授信制度,中信银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质押物或担保物管理制度
质押物或抵押物作为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实物部分,需要供应链中的每一环节对其价值降低的风险进行防范。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完善运输设施,对质押物或者担保物进行良好的保管,采取措施避免不合理的物品损耗。其次,加强供应链金融系统的道德建设。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核心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道德风险以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道德风险,最终都是有损银行的利益的。银行作为整个系统中掌控大局的关键环节,应当严格监督各个实物环节的运作,避免发生管理层与管理层之间的舞弊行为。再者,建立质押物或者担保物价值评估,对于有减值迹象的物品进行及时的处理。最后,要明确质押物或者担保物的所有权,对合同规定事项要进行详细了解与分析,避免物品上存在的法律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电子化信息平台
对于合作风险,信息不对称是其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浦发银行通过建立完善的电子化信息平台来规避这类风险,以使供应链金融达到稳定运作状态。浦发银行通过专业的电子化信息系统,对行业管理、客户管理、商品管理、产品实现全面覆盖,同时将流程、业务模式以及渠道纵向的贯穿于整个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的自动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系统,解决了信息时效性以及准确性带来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降低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