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出来的一些关于徘徊在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服装设计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
艺术领域永远不会象科技领域那样紧密地依赖于理性地制约,是与非、对与错也似乎永远都是用来界定科学的;而艺术常常被认为是感性的和偶然迸发的,它的表现形式常被认为是醉后的书法家的书法如怀素的狂草、超然脱俗的艺术家的绘画如达芬其的蒙娜丽萨;而且更有人认为越是神智怪异且受挫的画家越是会有好的作品如凡高。然而服装设计作品又如何界定呢?它不可能纯粹地表达纯艺术的理念,作为依附于人体的一种形态它不可避免地要服从于人的功利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服装设计必然是艺术与科技的综合体,这就注定它必须在艺术与科技的矛盾对立之中又设法寻找统一与协调。
服装设计中艺术与科技的矛盾
八十年代改革之初,中国的时尚观念与对美的需求在经历十年的动荡与严格的思想约束后变得越发的强烈了。服装、时尚、艺术之间产生了鲜活而有机的联系,在服装中大胆而公开追求美的历史从此便一并展开,且欢呼雀跃如滚滚大潮一发不可收拾地向前涌去。改革开放初期供方市场的痕迹还很明显,万元户得意于卖什么都有人买。只要不过分超越道德及社会规范,服装很好卖,设计很好做。所以这种穿在身上的艺术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地深思。服装设计本身也好像是艺术范畴之内的事情。而设计似乎曾一度仅仅停留在效果图上,至于把图纸变成服装,服装又能为老板赚多少钱,顾客的需求是什么也不应该是艺术设计所应考虑的范畴。这种简单的想象不能说没有残留在一些新一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里。这种理念在改革初期所带来的问题不大容易暴露且可以暂时迎合市场需求,而在竞争激烈、市场成熟度较高的今天恰恰是导致一个服装企业失利的原因。原来好卖的变为不好卖的,如今好卖的却常常是纸面上不是最好看的,而且市场还在不断变化。显然这说明了只重视艺术与审美效果却忽视服装科学、技能与商品的本质是失败的根源。
如今的服装已经不再是以往平民百姓家相邻的手工作坊的产物,或只是精工细织鲜为人知的宫廷贡品。通常意义上的服装首先是摆放在商店里供人挑选产品,与其他产品如电池、自行车、水果一样有着相同意义的商业价值;同时也是需要在剪裁、工业化流程及统筹计划中经过精确运作才能最终陈设在柜台上的一种产品。简言之,常用服装只分为两类:一种是作为被需求的文化可转化为使用价值――可卖出去的;另一种是卖不出去的不被需求的文化。企业往往把刚毕业的学生看做是需要花钱再培养对象且常对此颇有微辞。原因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常常是只会画图不懂服装的设计,不懂如何把设计的服装变成顾客的喜好的商品,从而最终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企业转而总要招聘有经验的设计师。足可见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不仅仅只懂得服装的艺术和观赏性,还应该对服装企业最终结果负责,而如果要对企业的终极目标负责就必须懂得服装的销售状况、服装的生产线能否符合服装的加工效果等一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一个设计师能从观念上认知服装,认知它是艺术与科技的统一体,就会大大的缓解这种设计师与服装企业之间供需不对称的遗憾。反之,在服装设计领域之中强化艺术与科技的矛盾只会导致设计在需求之中的失实。中国服装业已历经了一个相当长的(试错)过程。而今世纪之交的中国服装业以(试错)为基础,在矛盾中寻求更实在更协调的发展。
服装设计中科技和艺术的相互依赖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科技与服装艺术间的影响与促进,迫使服装设计师不断的接受考验以及不断的寻找出适时的效果。服装作为服务于人的个性与自我释放的物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气质。而人类本身受制社会的特殊约束以及对服装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服装艺术与科技之间形成不可割舍的呼应。如何在服装设计中既不受制于过多的约束又不流泛于纯粹的审美需求而不被接受,常常置设计师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就使得设计师不断的在艺术与科技之间寻求平衡。
科技不但带动了服装业本身的发展也促进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面料、服装机械的开发与利用,不但加快了生产的效率也增加了服装的多样装饰性。如果说英国的工业化时代的结果加快了服装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供方市场的话,那么,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服装机械的发展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服装的多样性来满足需方市场。在纯粹的款式和造型中寻找所有乐趣的时代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法国服装著名设计师曾在他首次发布会中,成功的使用了一种白色的床单面料来阐释他的所有设计理念,从而引起了轰动。而如今,设计的激烈竞争已上升演化到了面料的竞争、工艺的竞争。服装设计的主战场的列阵中面料的阵营已不容忽视。面料的开发与革新无不承载着人类科技的智慧。智能面料、保健面料等功能性面料的开发,各种花式的装饰性面料的开发给服装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领域。人们对服装的细节要求越来越高,服装配件、服装装饰工艺也越来越依赖于服装机械。这种多样化趋势使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化。
服装作为一种实用性艺术也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人们从事的行业越来越多,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大,效率速度不断地提升。人类渴望变化、渴望寻求不同、渴望新的发展。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这是一个积极、活跃、奋发向上的时代。而服装是人类情绪和个性的最直接体现。人类不放过服装的每一个细节,把所有能表现自我的符号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形下,不是通过科技而是艺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与此同时,服装中的艺术不但用来解决表现人类的想象,也大大缓解了科技时代的单调和对人造成的精神压力。无论是通过服装符号的正面解释,还是反相的对抗,只要是人类的情绪找到了得以释放的方法,人们便会大加运用形成不可阻挡的潮流。
设计师一方面不断通过依靠新兴服装机械来寻求夹缝中的设计空间,另一方面又由于新式的设计不断对新型机械提出更新的要求,从而使服装设计的艺术形式与机器之间形成快速呼应和相互依赖。有时因为机器的限制不得不损失较好的表现形式,有时由于某种趋势的兴起不得不寻找新型的加工机器。设计师必须掌握好这一艺术与科技的天平,使之左右到位才能平衡。道理很简单作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象一个很好的厨师那样,他能很好的掌握火候、调料、素材和炒菜器具之间的协调,否则,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有谁会有兴趣花时间品尝他的菜味呢?
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们认为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艺术天分就可以设计服装,而服装设计与科技没有太大关系,服装艺术怎么可以遵从科技的规范去迎合人的需求,在那时强调科技的重要性与服装设计应该是矛盾的。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磨练和(试错)经历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科技在服装中的重要性。 到九十年代人们越发意识到服装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科技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不可忽视,并由此越来越重视其非艺术方面的研究。如今二十一世纪的服装设计与科技和艺术密不可分,能认识到这一点,服装已经历了它必然要经历的磨合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后展望我国未来的服装前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发展之本,可以用教育来缩短发展途径和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我国目前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服装院校毕业的许多学生却被拒之门外。如何补足这其中的差距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设计师的市场敏感度+设计天分+技能功底=企业设计师。设计天分是一个设计师理应具备的,一些刚刚毕业的设计师的技能功底略差且对市场的认知往往是零,对于企业来讲这恰恰是最致命的。因为毫无目标的才情和方向错误的天分无疑就是脱轨的列车---开得再快、设备再精良其后果是不可想象。如果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加快院校与社会的接轨能力是否会更有利于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二三年级就开展,避开最后一年论文和毕业设计。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学生对外学习与观摩的流动,加入一些相关的市场与贸易课程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而全面的认识服装设计的实施过程及其应用方法。使一个刚刚毕业的服装设计学生胜任一个企业所需求的'设计师'这一岗位。这虽然看似一个小小的问题,但却承载着我们未来服装业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