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产业链的打通与内容来源渠道的开辟绝非一劳永逸之事
它还将至少面临双重的困难:
其一,改编不可避免地涉及媒介的转化,优秀的故事脚本要转化为优质的动画产品,需要主创团队丰沛的视觉想象力与表现技巧。日本动画行业因为与高度注重分镜技巧的漫画行业长期保持着产业互动与人才流通,并且对于电影艺术的诸种摄影、剪辑技巧也始终保持着虚怀若谷、兼收并蓄的姿态,因而拥有很多高水准的动画导演或称“动画监督”。
此外,日本动画行业还与音乐、广播行业有着密切的互动,不仅高度重视OP(Opening Song,片头曲)、ED(Ending Song,片尾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等音乐元素与动画产品之间的媒体协作,而且高度重视CV(Character Voice,角色声音)的表现力与“声优”(配音演员)的技艺。
而中国的动画行业虽然已经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原画师、动画师、上色师、场景绘画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队伍,但在导演、分镜师这样的核心职位上仍然缺少足够充足的人才。另外,胜任配乐和配音工作的人才队伍也仍需进一步壮大。
其二,内容来源渠道的拓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某些既有成见和既存建制的阻碍。日本的动画行业拥有一套与多样化内容相匹配的多样化的发行放映机制,其电视动画会分为黄金档和深夜档,后者更多地是面向成年受众,尺度因而也会相对更大一些。
同时,日本不仅有通过电视台放送的“TV动画”,不仅有在电影院放映的“剧场动画”,还有很多只以光盘形式发行的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后者主要面向小众群体,亚文化的风格特质会更为突出。
而中国的动画产业面对着特定的审查机制,受制于“动画受众为儿童”这样的传统观念,并未形成如日本那般细分受众的内容生产和丰富多样的类型脉络,时至今日,产品定位的主导倾向依然为“低幼向”。相比于作品曾多次入围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国际A级电影节的日本动画行业,中国的动画行业缺少那种更具有深度的“全年龄向”作品。
诚然,中国动画已经形成了相当成规模的工业基础,也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涌入这个潜力巨大、前景可观的行业。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的动画产业仍然更多是处在一个加工制造者的位置,或者说,是一个复制再生产的位置,而未能占据潮流引领者的位置,相比于日本动画或者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国动画在决定产品质量的核心环节仍然有所欠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需要产业链的打通与内容来源渠道的拓宽,为中国动画带来更丰富更多元的创意,同时需要更多不仅熟悉动画制作技术、而且拥有影视编导才华的综合性人才投身到动画行业之中,为创意赋予与之契合的视听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的审查管理部门、发行放映机构,能给予优秀的“全年龄向”动画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只有这样,中国动画才能够将既有的产业资源转化为足够优质的产品,进而真正在整体质量上实现对日本、美国等领先国家的追赶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