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留学:感受不同文化气息

发布时间:2016-11-03 00:00:00 编辑:贤飞 手机版

  之前正好写了一篇《中荷文化差异》,希望能对要来荷兰留学的同学有所帮助。初来荷兰时,对于文化差异的感受非常深刻。但是在荷兰待了一年多,加上平时跟国际学生打交道比较多,除了上街购物几乎没什么机会接触荷兰本地人 ,好像都忘了那些曾经以为很震撼的差异。连续三年应邀参加一个本科生课程,要我分享下所感受到的中荷文化差异。很感谢这些机会, 让我能够好好整理下之前零碎的感受。先后同我一起的还有西班牙人、印度尼西亚、拉丁美洲、厄瓜多尔、巴基斯坦人、和乌干达人,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但是感受到的差异倒是很类似,所以下面也会参杂他们的叙述。细说起来,差异有很多,为显得有些逻辑,就分为两大块,一块生活,一块思想。生活方面按照衣食住行四部分。

  一、生活

  1:衣

  说到衣服,就不得不说到荷兰人的身高了。荷兰男生平均身高185.5 cm,位列全球第一。本来在中国就被淹没在人群中的我,到这里就只能在学龄前儿童面前找找自信。所以,买衣服、鞋子等就比较麻烦,码数合适的,款式太幼稚;好看的又没有号。很尴尬。最痛苦的一点是:来了荷兰以后,镜子里面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脸了,只能瞥见黑黑的头顶。不过,也是因为这个身高优势,我们刚来荷兰时三个女生可以横睡在气垫床上一周,毫无压力;也能在UGG买到便宜的童鞋,与成年人款一样,价格一半。老天还真是公平的。

  跟穿衣相关的另一点就是,雨天时候大家都不打伞也不穿雨披。荷兰经常下雨,一天下个十几次也是家常便饭,所以经常被雨浇。记得我第一次出去遇到雨天时,着急忙慌地把雨披拿出来,等我穿完,发现周遭人都很淡定地走在雨里,没有采取任何防雨措施。当时那个震惊。后来才得知,大部分的荷兰人都穿防雨服,哪怕没穿防雨服的,也无所谓,习惯了。不得不感慨,荷兰空气真好,雨也干净。如果让荷兰人感受下北京下雨,看到白衣服变成灰衣服,就知道雨披和雨伞的必要性了。

  我看荷兰人下雨不打伞奇怪,同样的他们对于中国人夏天打伞也感到奇怪。在他们的文化里,特别喜欢晒太阳,晒成小麦色是最棒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没有出去晒黑,那么说明你穷,没钱去旅游享受日光浴。但中国人发而反其道而行。我的同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夏天要打伞?我说是为了防晒,我们不喜欢被晒黑。接着她问了个更神奇的问题,难道雨伞防晒吗?待我解释后,她才知道我们用的是太阳伞,或者太阳伞在荷兰是个非常诡异和稀少的存在,所以她看到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人夏天撑雨伞,何其怪哉?

  2:食

  这是我感受最深刻的一部分。跟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相比,荷兰人的饮食显得太粗糙。他们对于吃饭的态度很随意,讲究快捷和方便。之前住在一个荷兰朋友家,她早饭吃面包片,中午是酸奶加坚果或者三明治,从开始做到吃完,半小时不到。晚饭稍微丰盛些,但是无非就是意大利面、土豆或者芝士,烹调也略简单。冷食为主,炒菜油烟也少,油烟机根本不像中国的那么强劲,所以每次中国人做饭就是国际舍友门的灾难。特别是炒菜时随意加点辣椒对于外国友人的杀伤力都可以到达生化武器的级别。

  来到荷兰,没有任何去餐厅吃荷兰菜的冲动。除了难吃,当然最重要的是贵。不过这样也让我提前体验家庭煮妇的生活,进入了烹调的油烟世界。

  另外,我想中国人重视吃饭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我们习惯利用吃饭的契机做很多事情,比方说:谈生意、谈恋爱、侃大山、各类庆祝......一次饭局或许就能改变人生,它的作用远远大于满足人们口腹之欲。所以我们花大量时间做饭、吃饭,还乐此不疲。荷兰人,或者是欧洲人并没有这个习惯,吃完就撤。有时候也会有晚餐会,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几个小时,但是频率不多并且一般不会喝太多酒。而我们中国的饭桌文化一般都和酒文化以及人际关系掺杂一起,什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等等。荷兰人类似的场合就是派对,他们会参加派对去结实朋友,但是我想应该不会在派对上谈生意吧。这个派对,我还真是没什么好感,参加过荷兰国王日的大派对,学校的新生派对以及一些小型的宿舍派对,但是,感觉略单调,就是啤酒加上震耳欲聋的音乐以及不明原因很快乐的人们。

  想要在朋友生日的时候蹭一顿大餐,也是不可能的。厄瓜多尔的朋友分享了他在荷兰过生日的经验。他告诉他的荷兰朋友们,明天是他的生日。朋友门就说好啊,那就带蛋糕来,我们一起吃。他无语了,不是朋友们给他做蛋糕,给他送礼物吗?没办法,入乡随俗。第二天,他来到办公室,大家围着蛋糕坐一圈,他要和朋友一一握手表示感谢。根本不像国内过生日,享受寿星的待遇。我想这点在欧洲或许是类似的,之前捷克舍友过生日,提前用了两个晚上做了生日那天要吃的饼干,虽然不太好吃,但也是付出了很多汗水的。等到生日当天,要去购置大量啤酒,以及两三包薯片和糖果。千万不要期待能在欧洲人生日派对上吃饱,除了薯片、饼干、糖果类的小东西,无限量供应的只有啤酒。

  吃的方面真是蛮失望,但是喝的就很满足。荷兰的牛奶全世界闻名,质量好,关键还便宜,也养成了我早餐喝牛奶的习惯,乳糖不耐症貌似也好了,这点还是很可喜的。此外,这里的酒品种也特别多,各式各样的红酒和啤酒,据说光啤酒就有几百种。对我来说,无法分辨,只能尝出来有些啤酒甜,有些苦;有些看起来黑,有些看起来黄,如此而已。

  关于食,我最后还想分享一个乌干达朋友的经历。她刚来荷兰,在市中心到处逛,觉得有点冷,看到很多coffee shop,于是进去准备买一杯咖啡,但是得到的回答是他们不卖咖啡。后来才知道,这种店是卖大麻和合法吸大麻的场所,跟咖啡没有半毛钱关系。

  3:住

  很羡慕荷兰人良好的居住环境:空气好、绿化好、独门独户还带小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每个房子都有硕大无比的窗户,几乎一面墙就是窗户。貌似是因为以前荷兰的税按照门大小来收,所以荷兰人就缩小门的尺寸,扩大窗户面积。家具什么的大件都是从窗户运进去。不过,神奇的是这么大的玻璃窗户外面没有防盗窗,无论是不是底楼,一律裸着。这或许说明荷兰治安好,这要是摆在中国,那就是引诱小偷犯罪。当然,最神奇的就是荷兰人很少用窗帘,即使有,也是摆设,从来不关上。所以,走在路上,不小心就看到某家在吃饭,某人在看电视,某人光着膀子走来走去.....谁说西方人重视隐私?

  说到这个,我还想分享个好像一点都没有隐私的活动,就是荷兰很多桑拿都是男女混蒸,德国的桑拿也是混蒸。朋友去德国蒸桑拿,一进换衣间就看到个脱光衣服的女性,当时都震惊了,但是看到大家都很神态自若,也就放得开了。进桑拿房是不能穿内裤的, 有个中国朋友穿了泳裤进去,有正义感的德国朋友还会告诉他必须脱掉...我问同事们是不是也会去这种公共的桑拿室,有些说不在意,有些说看情况。如果比较在意的,一般会和一群很熟的朋友租个带桑拿房的房子,这样就只和朋友赤裸相见,但是,就算这样,我也无法接受啊!

  4:行

  这方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荷兰是自行车王国。在出国之前也略有耳闻,但是来到这里,看到红色塑胶的自行车高速道以及专门的自行车红绿灯,感觉真是名不虚传。最神奇的是,在荷兰骑自行车也是需要学习交规的,而且和汽车的交规是一样的。在荷兰会看到一群穿着安全警示服的小朋友们骑着自行车跟着老师们在街上骑车。对,他们就是在学习交规。所以,在荷兰,自行车和汽车相撞,警察判定责任是谁并不是看车,而是看车主是否违反了交规。如果自行车违反了交规,那么汽车也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更恐怖的是,荷兰的交规还很复杂,红绿灯分车子、自行车以及行人,还有各种箭头标示优行驶权,每个城市的还会有些不同,真是需要系统学习。

  自行车在荷兰是完全可以达到公交车速度的。当然,在路上威风的不是我,我就是骑着后轮晃动的童车慢悠悠地挪动,一不留神,就有一道身影"嗖"一声经过,不愧是高速!虽然自行车出行有很多优势,但是自行车要是坏了,修理费用就很有点高。我居住的小村庄,修理自行车的地方9欧起修,有次我自行车就换了根辐条,就要20欧。

  荷兰的公共交通与中国相比,品种就少了很多。没有地铁,也没有高铁。一般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能坐火车,200公里在国内高铁也就一小时不到,这里最快两个半小时。索性荷兰不大,不然出行真是很不方便。

  二、思想

  1:直接

  西方人都普遍偏直接,直抒胸臆,不掩饰。厄瓜多尔的朋友提到一个小例子:

  有天,他问他的荷兰朋友要不要和他一起去看电影。人家回到:"不,我不想去。"

  他愣住了,因为在他的文化里,拒绝一般比较委婉。如果不想去,一般就推脱自己有事情。但是,这哥们这么直接,让他以为自己肯定是哪里做的不对,惹到人家了。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人家说话的方式。

  另一个例子,有一个朋友A做了可颂,然后把照片发在群里。第二天,另一个荷兰朋友B问:“你昨天做的可颂如何?”A回答“挺好吃的。” 然后B说:“是吗?但是看起来并不好吃嘛!”我听到这个对话差点尴尬症都犯了,但是A就很淡定,习以为常毫无反应。

下页更精彩: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已影响887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