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与舞蹈融合的巴西“战舞”

发布时间:2015-12-01 00:00:00 编辑:碧玉 手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日批准将34个新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西的“卡波埃拉”赫然其中,表明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被正式认定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一分子。

  “卡波埃拉”也被意译为“战舞”,是一种将搏击与舞蹈融为一体的巴西民间艺术。

  “战舞”的起源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大批非洲奴隶被送到巴西种植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为了逃跑和反抗,奴隶们暗自习武,但为避免奴隶主产生怀疑,他们将格斗练习用舞蹈形式加以掩盖,同时为了防止被人看到,他们一般都是在矮树丛中练习。而奴隶主也担心奴隶们逃跑或造反,因此在奴隶们不干活时就绑起他们的双手,奴隶们只有双腿是自由的。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们练习“战舞”也只好主要靠腿。

  这也就形成了“战舞”今天的这种表现形式:舞者一般弓着上身,动作以腿部为主。

  音乐是巴西“战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奴隶们在习武时加入音乐,目的是让奴隶主相信他们是在唱歌跳舞。音乐的节奏由“拨铃波”琴控制,节奏的改变寓意着情况发生了变化。比如看到警察来了,就会改用骑兵节奏,并用暗语通报,让大家尽快散去。除“拨铃波”琴外,“战舞”的主要乐器还包括“阿塔巴克”和“潘德罗”。“阿塔巴克”是一种非洲鼓,“潘德罗”则与中国的铃鼓差不多。

  奴隶制被废除后,“战舞”也曾于1892年一度被政府禁止,直到1937年,时任巴西总统下令设立教授“战舞”的学校,“战舞”才又迎来新生。

  随着“战舞”的合法化,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巴西蓬勃发展。今天,在许多巴西大城市的街头,经常能看到“战舞”舞者的身影:一群身穿白衣白裤的人围成一个圈,中间有两个人既像跳舞又像格斗,周围的人随着非洲音乐的节奏鼓掌。舞者们轮番上阵,但始终保持两人共舞的状态。

  如今,“战舞”也开始走向世界。据巴西国家历史和艺术遗产协会统计,目前教授“战舞”的学校已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跆拳道等类似,“战舞”也建立了完善的分级制度,入门叫“洗礼”,最高级是“大师”。

  在今年举行的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作为巴西最重要的本土文化象征与国技之一,“战舞”当仁不让地成为重要表演项目,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眼球。巴西国家历史和艺术遗产协会主席茹蕾玛·马沙多表示,这次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战舞”这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无疑将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

本文已影响164
+1
0